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山和水的组合造就了重庆最常见的景观——峡。环顾华夏,不惟重庆多峡谷,但这里的峡谷尤为密集。地处川东褶皱山系地带,十多条高低不等的山脉以东北-西南走向横贯重庆。以长江和嘉陵江为主的水网,则以从西向东的走势前行,并与山相遇。经过数年,一道道峡谷被冲击而成。
在重庆,长江瞿塘峡、嘉陵江观音峡拥有雄伟壮丽的景观,大河支流两岸的小峡谷则蕴含丰富的人文特色:位于巫山县的龙门峡以桥多、山青水秀为看点,巫溪县荆竹峡以神秘的悬棺吸引游客,綦江区郭扶镇的仙凤峡则因奇石古道小有名气。
仙凤峡又名高青峡谷,全长约5千米。明清时期,川盐从自贡等地起运,经长江水路在江津白沙镇下货,经陆路进入贵州,这里正是川黔盐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一直以来,四季常青的景观和盐马古道上的遗迹吸引了户外爱好者前来探幽。
近年,因为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这里被更多人关注。5月30日,我国西南地区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电站的投运将对缓解西南电网调峰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重庆,除了已经投运的蟠龙电站,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和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均在2023年年内开工。陆续投运后,这些电站将逐步提高重庆电网的韧性,增强电网调节能力。
让古道焕发生机
蟠龙电站的上下水库分别位于蟠龙沟和石家沟。从地图上看,这两条水道在蜿蜒流转后,都汇入綦江一级支流清溪河。
发源于乌蒙山西北麓的綦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流经贵州省北部和重庆市西南部。“綦”意为青黑,明朝《蜀中名胜记》记载:“江(綦江)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自清代起,綦江就是川盐入黔的重要运道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綦江成为贵州煤、铁等物资北运的主要通道,支撑了重庆钢铁、军工企业的生产。綦江的水能资源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开发。自1944年首座水电站建成,小水电陆续在这里落地,推动了本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多年的开发后,流域的水能资源获得了充分利用。
近年,在綦江流域的水能开发中,除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流域生态保护开始受到多方关注。2020年,重庆市对《重庆市綦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修编)报告》进行评估,指出水能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流域水电开发环境管理,探索水电资源生态环境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等要求。当下,这些要求已经成为綦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蟠龙电站的规划、施工全过程中,多项旨在保护河流生态、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被严格执行。在选址规划阶段,蟠龙电站上下水库选用了天然库盆,库盆山体的施工开挖填筑面积小,尽可能保护了山体的原有生态。施工人员坚持“多洞挖、少明挖”的思路,在建设总长10千米的上下库连接道路过程中,隧道占比由原规划的40%提高至60%,最大限度维持了山体的原始风貌。此外,施工方邀请专业团队对建设区范围内的珍稀植被进行鉴定确认和移植观察,移栽国家一级珍稀植物162棵、国家二级珍稀植物168棵,确保红线范围内的珍稀植物全部“安家落户”。
根据建设规划,蟠龙电站机组计划2024年全部投产发电。电站全部投运后,调节能力将达到120万千瓦。2023年2月,蟠龙(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项目拟建在中峰镇、永新镇境内,安装4台30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两座电站将静静地矗立在重庆西部的密林之间,红土、绿树和蓄水池将共同组成新的风景。
助“雾都”消纳绿电
重庆不仅多峡谷,也多云雾。在西南地区生活多年的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到:“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这正是“蜀犬吠日”的由来。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河流密集、雾多日少,全年日照时间仅为1100小时左右,属太阳能资源最弱的五类地区。加上多山的地理特征,这里曾被认为不适合发展光伏。
但在政策推动、光伏成本降低和市场机制等多重作用下,重庆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2023年实现了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光伏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2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是新增装机增量的主力。
截至2023年年底,风电和光伏发电两类电源的装机容量在重庆整体发电装机中的占比为11.5%,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发展的趋势不减。大量新能源的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出力具有随机性、灵活性的特点,同时风电出力呈“反调峰”特性,对系统整体的调节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重庆市本地的负荷峰谷差整体较大,同时叠加在“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越来越大,将近一步增加系统所需的峰谷差调节能力。
在开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抽水蓄能是增加调峰能力的首选。蟠龙电站可以凭借良好调节能力,有效加强对重庆市内新能源的消纳。电站紧靠四川水电基地,能为重庆接纳远距离、大规模区外水电提供动态支撑。
让抽水蓄能和本地的其他能源装机形成互补,是重庆挖掘调节资源的另一种思路。
“无油、少水、贫煤、富气”是重庆能源资源的特点,本地天然气除了直接用于消费,也参与发电。燃气机组启动较快,既可用于基荷发电,也可用于调峰发电,且碳排放强度约为煤电的一半、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对电网的电力电量支撑和灵活调节能力强,属于优质的调峰电源。
另一类可参与互补的资源是电化学储能。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储能产业发展,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新型储能是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随着新型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重庆储能装机也将持续提高。电化学储能的建设周期短,可灵活应用于各类场景,能够参与电力调峰、系统调频,能有效跟踪新能源出力的波动,通常接入2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
储能、燃气机组与抽蓄电站在调节能力、储能时长以及服务电压等级上可以互相补充。具体看,电化学储能和燃气机组具有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可以调节供需差异,燃气机组和抽水蓄能则可以在较长时间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三者的结合将有效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水平。
加速成渝联动
2020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年多来,在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词中,“联动”和“共建”都是高频词。提高能源互保能力既是实现“联动”的一项内容,也是推进更多领域“共建”的基础。重庆市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水电每年送重庆电量约200亿千瓦时,枯水期重庆火电送四川电量约5亿~8亿千瓦时。川渝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一张网”,2021年,四川净输入重庆天然气量约30亿立方米,迎峰度冬期间,重庆相国寺储气库上载川渝环网调峰气量约4亿立方米。此外,川渝毗邻地区成品油跨省互供每年达到约30万吨。
提高能源供应互保能力的长远意义,在于对西南地区绿色能源结构的调整形成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整个西南地区的负荷中心,区域内2/3以上的成品油和煤炭依靠外来输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本地对能源的需求势必持续增长。为此,川渝两省市正在推进“川渝一体化能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多措并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在清洁能源基地方面,稳步推进四川“三江”水电基地开发,建设一批风电、光伏基地,共建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在电网一体化方面,两地将加快建设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推进川渝一体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共同加快论证藏电、西北电入川渝;在能源储备方面,两地规划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和一定规模新型储能电站,共建西南地区百亿立方米级储气调峰基地。
以抽水蓄能为代表的灵活性“资源包”,不仅助力本地清洁能源消纳,也支撑了西南地区的能源转型。根据2022年9月发布的《推动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两地将提高电力储备调峰能力,充分发挥抽水蓄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峰调频、事故备用功能,在新能源开发基地和负荷中心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建设綦江、丰都、云阳、大邑、道孚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发展新型储能,在电源侧和用户侧布局一定规模的电化学储能电站,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在民间传说中,蟠龙是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在传统建筑中,蟠龙往往盘绕在柱上、桩梁上和天花板中央,其态盘踞而潜力无穷。重庆的“绿色蟠龙”同样如此。未来几年,更多的抽水蓄能电站将陆续建成、并网,发挥支撑作用,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