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家电网: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2023/8/16 18:18:24    新闻来源:国家电网

  斑斓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绿色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独立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提效要助力,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走出一条电网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和谐之路、创新之路,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赋能——


  实施全面环境管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电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公司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性,集众智、汇众力,凝聚起建设绿色电网的强大合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当排头、作表率,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组织体系日益严密——公司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23个相关部门和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构建起由领导小组成员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网络,推进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及规范要求落实落地,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公司坚持大局观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持续加强管理组织体系、技术监督体系、管理支撑体系、制度标准体系四个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设,规范并加强环境保护费用投入,构建立体协同监督考核机制,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公司提出业务全覆盖、管理全过程、责任全链条、制度全贯通,严格控制环境影响和合规风险的“四全两控”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确保实现“程序合法、监测达标、环境友好、公众满意”的环境管理目标,切实做到以一流的管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电网,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和谐共赢,全力守护好一草一木、绿水青山。


  科技手段赋能赋智——公司加强生态保护数字化管理顶层设计,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关键数据为核心,大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打造智慧高效数字化全景平台。同时,公司深化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合作,拓展“电力+环保”场景,开发智慧生态环保用电监测大数据产品;与水利部联合推进“水利+电力”大数据应用,助力地下水资源保护及精益化管理。


  严密的体系、长效的机制、精益的管理、技术的支撑……公司以系统思维谋全局,不断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探索实践,做到电网工程建到哪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就扎根哪里,书写了一张“绿色答卷”。


  近年来,公司获得了“中华慈善奖”“中国绿色环保企业奖”“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奖”“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中国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社会责任管理最佳实践奖”“关注气候·生态文明先锋企业”“中国绿色公司星级标杆企业”“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等多项荣誉。


  7月20日,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司荣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企业环保类)。这成为公司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绿色电网、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力见证。


  转型——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银线飞架,充沛电能输送大江南北,能源转型加速推进;节能降碳,低碳生活方式备受青睐,生态环保融入日常……电力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绿色是公司的天然属性。公司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绿色动能。


  疾风呼啸,张北风机叶片转动,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通过电网工程送至北京;烈日炎炎,宁夏光伏基地加快建设,配套电网工程同步推进,为“沙戈荒”风光电基地电力外送提供支撑;江河奔涌,白鹤滩水电经由“空中走廊”实现7毫秒“闪送”华东大地。


  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各类能源转换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公司创新电网发展方式,持续完善特高压和各级电网网架,支撑大型电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量”“率”协调发展,持续发挥特高压骨干网架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作用,累计建成33项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助力区域生态质量改善,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为了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更好消纳新能源电量,公司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加大储能创新技术成果应用。今年,湖北通山、辽宁大雅河、辽宁兴城、湖南汨罗、青海哇让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电力系统机理发生变化,很多技术领域进入“无人区”。公司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深入推进电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技术突破,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输电大动脉将电力送到负荷密集地区,再经由各级电网送到千家万户,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清洁化水平不断提升。


  提升消费侧电气化水平是推动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的重要途径。公司稳妥有序、因地制宜推动电能替代,将清洁电能延伸至工业、交通、建筑、居民生活等各领域,实施“供电+能效服务”,持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引导全社会节约用能、高效用能、绿色用能。


  能源服务新模式正为消费侧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今年6月,公司试点建设的全国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通过验收,这是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平台,为国家研判趋势、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助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公司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实践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公司创办并连续三年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凝聚起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2022年11月,《国家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在第二十七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电发展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角边会发布,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公司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的积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守护——


  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月的雄安新区,生机勃勃。在容东片区一个街角公园,高低起伏的绿丘之下“藏”着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公司在雄安新区电网建设中坚持共享共建理念,将变电站设计充分融入城市整体建设中,实现绿色共融,和谐共享。


  电网是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公司在电网建设运行全过程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优化选址选线,合理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敏感区,保护沿线森林、草原、湿地等;积极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落实各项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维管理,强化技术监督和环境治理,确保噪声、废水等达标。


  以电网业务为基础,公司在生态保护领域持续发力,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多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创新监测技术,构筑保护网络,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的物种基因宝库。


  野生鸟类被称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实施国网“候鸟生命线”公益项目,在黑龙江扎龙湿地、天津七里海、江西鄱阳湖等23个地区开展候鸟保护行动,覆盖我国4条主要候鸟迁徙线路;实施国网“生命鸟巢”公益项目,在青海、新疆、西藏等6个高原草原地区输电线路沿线安装不同类型人工鸟巢,引导金雕、隼、大鵟等珍稀猛禽在安全区域筑巢繁衍;实施国网“绿电方舟”公益项目,在浙江、福建、湖北等8个地区珍稀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建设绿色电力供应系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研究、实践工作提供可靠清洁电能……近年来,公司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探索电网与不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之道,提升珍稀物种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扬州高邮是全国第二个“东方白鹳保护地”。今年,公司将在高邮大昌村东方白鹳觅食的芦苇荡湿地安装3只人工鸟巢,护好铁塔上的东方白鹳。在天津,公司以国网“候鸟生命线”公益项目为抓手,开展“鸟–线”双向联合保护,全面提升电力线路通道及周边环境的综合管理水平。在青海省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公司建立了“云端生态屋——生命鸟巢观测站”,统计分析国网“生命鸟巢”公益项目执行成效并进行优化,维护草原生物链的平衡。公司还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繁殖地和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净零碳观鸟屋”,在浙江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冷杉野生植株核心保护区建设生态微电网,以国网“绿电方舟”公益项目助力珍稀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


  绿水青山间,公司公益项目的落实落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为珍稀动植物营造了安全的生存空间,成为公司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


  从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电网,从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到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公司坚持围绕“双碳”目标,强化全面环境管理,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