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临阵决断 智破“悬湖”——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置研究发展侧记
2023/4/23 0:06:20    新闻来源:长江设计集团

4月15日,堰塞湖风险处置及综合利用学术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多位特邀专家应邀出席,来自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堰塞湖致灾机理、风险评估方法、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综合利用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学术研讨、建言献策。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将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为促进各方合作奠定基础,对提升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作出贡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启贵介绍,为提升堰塞湖应急抢险能力,国家立项实施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并在2009年形成了以世界范围内仅有的一套规范为标志的堰塞湖应急减灾工程技术体系,2021年形成了堰塞湖应急处置方面国内外唯一有效的规范,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引领了世界堰塞湖风险应急处置技术进步。

唐家山堰塞湖泄流鸟瞰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一时间,强烈震动促发唐家山岸坡滑入湔江河道形成堰塞湖。通过新闻媒体的集中报道,“堰塞湖”一词,在我国首次被公众广泛知晓。

唐家山堰塞湖达到3亿多立方米库容,成为悬在100多万震区百姓头上的巨大“悬湖”,一旦溃坝,将导致“灾上加灾”的最不利局面。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不顾频繁余震,三次亲临唐家山堰塞湖现场坐镇指挥,提出“安全、科学、快速”的原则,亲自研究堰塞湖处置的具体方案。

千钧一发,临危受命。时任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等4位专家迅速行动,通宵鏖战,经过反复分析计算、比选、设计,提出采用开挖泄流槽的主动工程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堰塞湖溃决对下游的影响。抢险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的承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贺电称,“成功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深夜查勘白格堰塞体现场

堰塞湖是由地震、降雨等原因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阻塞河道后雍高水位而形成的湖泊。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置,水位升高将对上游造成淹没损失或诱发新的地质灾害,若溃决将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杨启贵介绍,我国是堰塞湖频发的国度,自公元前780年有堰塞湖记录以来,现已接近一千个,约85%的堰塞湖发生在长江上游地区及西南诸河,其中易贡、唐家山、舟曲、红石岩、白格、加拉等为典型的高危堰塞湖。高危堰塞湖具有突发性强、危害大、次生灾害链长、应急处置窗口期短等特点,同时应急抢险又受基础资料不足、水陆交通不便或中断、周边环境危险、时间紧迫等因素制约,应急排险处置难度极大。

在此背景下,我国专家针对堰塞湖风险处置开展了大量系统的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置技术和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的技术团队。

事实上,早在2000年4月9日,自易贡堰塞湖抢险采用“沿堰塞坝鞍部开渠引流,以减少库容,降低水头”的工程措施开始,我国专家就高度关注堰塞湖风险处置的研究,并且在后来的唐家山、舟曲、红石岩、白格堰塞湖抢险中,不断积累提升技术和经验。

“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是我国专家和工程师们临阵决断的“最低标准”,因为他们深知堰塞湖险情处置方案容不得半点闪失,必须当机立断、科学有效。由于堰塞湖险情处置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瞬息万变的抢险救灾现场更加考验个人专业功底。

白格堰塞湖抢险现场

2018年10月10日、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境内金沙江右岸两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白格堰塞湖。长江设计集团全力以赴,迅疾拉开了再战白格堰塞湖的序幕。在那个险象环生、万众瞩目的金沙江畔,时任长江设计院副院长的杨启贵,以及副总工蔡耀军、黄艳等数十位专家参与到白格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置。与现场技术人员一道,不遗余力地与时间赛跑,经现场查勘和分析,提出开挖引流槽、提前泄流的主动干预方案被采纳,为人工干预大型堰塞湖险情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技术支撑,应急处置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一系列重大堰塞湖成功处置也受到国际高度关注和认可,我国专家受邀赴巴基斯坦为Attabad堰塞湖除险提供技术援助,分享中国先进的应急处理经验和技术,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巴基斯坦堰塞湖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思想和建立高效科学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这为堰塞湖风险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通过此次论坛了解到,经过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依托堰塞湖风险处置技术实践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我国已经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提出了一整套可推广的适用于堰塞湖风险处置全过程的关键技术体系,引领世界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进步,开创了堰塞湖治理的新时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