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专家行”考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保护科技工作
2010/10/25 9:16:55 新闻来源:科技部
当前,我国正处于水利水电建设高峰。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已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防洪、能源供应等方面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加强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技术列入环境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相关地方在各类科技计划中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线工程南四湖、三峡库区消落带、三峡工程泥沙防治、黄河健康维护、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及沿线的生态保护技术与示范给予了重点支持,建立了多个工程区及沿线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区,为推动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提供了技术支撑及实践经验。近日,科技部组织的“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专家行”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工程库区消落带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区分别进行了考察。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生态保护是中线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一库清水送北京”目标的首要条件。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区针对水库周边与集水区水土流失加剧、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降低、面源污染趋于严重等主要生态问题,开发的小流域面源防治与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技术模式,初步解决了库区水源涵养林定向恢复、库区支柱产业黄姜规模化生态种植与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在丹江口库区的五龙池等建立了4个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公顷。示范区内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少,溪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峡工程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后,水库水位将在145米至175米之间交替变化,每年6月至9月水位回落时为消落带裸露期,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环境灾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课题,经过4年研究筛选出耐淹植物品种15种以上,研发了乔、灌、草多物种有机结合的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消落带季节性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新模式,在三峡库区15公里的消落带范围内沿长江干流、支流和库湾建立了4个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区总面积1000余亩。
此次活动邀请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生态专家及《科技日报》记者共同参加。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和研讨座谈等活动,对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区建设情况有了较深入了解,认为国家科技计划对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技术的支持及在科技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将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及工程沿线生态恢复与整治提供了借鉴。专家组还针对科技示范区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与当地政府及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生态保护是中线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一库清水送北京”目标的首要条件。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区针对水库周边与集水区水土流失加剧、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降低、面源污染趋于严重等主要生态问题,开发的小流域面源防治与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技术模式,初步解决了库区水源涵养林定向恢复、库区支柱产业黄姜规模化生态种植与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在丹江口库区的五龙池等建立了4个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公顷。示范区内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少,溪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峡工程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后,水库水位将在145米至175米之间交替变化,每年6月至9月水位回落时为消落带裸露期,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环境灾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课题,经过4年研究筛选出耐淹植物品种15种以上,研发了乔、灌、草多物种有机结合的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消落带季节性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新模式,在三峡库区15公里的消落带范围内沿长江干流、支流和库湾建立了4个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区总面积1000余亩。
此次活动邀请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生态专家及《科技日报》记者共同参加。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和研讨座谈等活动,对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区建设情况有了较深入了解,认为国家科技计划对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技术的支持及在科技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将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及工程沿线生态恢复与整治提供了借鉴。专家组还针对科技示范区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与当地政府及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