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唐东军 刘雪清 吴川 谭春 叶孜)3月25日,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政府、中国三峡集团共同主办的2023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首批10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为长江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此次放流系列活动共分3次举行,延续“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放流策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年龄跨度从半岁至14岁,总数共计20万尾,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助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摄影:陈臣
此次放流首次启用“现场放流+云端放流”相结合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共护美丽长江、共建美丽中国。自3月17日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以来,社会各界人士报名踊跃,纷纷预约参与线上、线下放流,共同见证放流盛况。
来自宜昌市的志愿者们兴致勃勃地参加放流活动。市民李先生说:“中华鲟增殖放流对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名宜昌人,能够为我们家门口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很高兴。”
摄影:秦明硕
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高校,三峡大学青年志愿者已经连续10余年参与中华鲟放流活动。今年,三峡大学又组织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本次中华鲟放流的全程活动,包括搬运、转运、放流中华鲟等。三峡大学益心鲟豚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水利与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涛同学说:“能够亲手把鱼放归长江,我非常兴奋。我觉得,保护中华鲟,也是长江大保护事业的一部分。”
2021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出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2022年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放流数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今年,在农业农村部、湖北省政府等各级主管部门支持下,三峡集团联合国内相关中华鲟保护机构,连续第68次开展流域化中华鲟放流,利用长江十年禁渔窗口期,促进中华鲟野生资源恢复。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中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护中华鲟,是三峡集团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重要举措。
经过四十年、五代人不懈的技术攻关,三峡集团攻克了中华鲟营养发育调控、遗传管理、性别鉴定、基因组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的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中华鲟持续实现规模化繁育,意味着保护工作不再依赖野生中华鲟资源,为中华鲟物种可持续延续奠定了基础,使中华鲟自然种群复壮及繁衍具备了能力。
在本次放流活动前,科研人员给接近性成熟的大规格中华鲟打上了卫星标记,后期将通过卫星标记监测,评估中华鲟在我国近海海域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野外存活及活动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和下一步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阅读延伸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保护鱼类物种的关键手段,有助于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为野生资源提供持续补充。近年来,三峡集团持续加大长江特有珍稀鱼类保护力度,先后成立了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宜昌鱼类保育基地、乌东德实验站、向家坝实验站和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中华鲟、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等1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物种的保护和技术研究。
2018年以来,三峡集团举全集团之力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持续推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一年一度的中华鲟放流活动,已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形成示范作用,成为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绿色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