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放流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2/11/4 13:42:43    新闻来源:三峡集团

 本网讯(叶孜)10月20日,6尾“身担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重任”的子二代中华鲟在上海长江口水域被放归大海。这6尾2013年出生的9龄中华鲟,携带有卫星标记,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科研数据,其研究成果将为下一步开启中华鲟海洋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放流现场 摄影:陈臣

  
放流现场 摄影:陈臣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江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性腺发育成熟后,会从海中溯江而上,在长江产卵地进行繁殖,完成繁殖后的成鱼及孵化完成的幼苗会洄游进入东海及邻近海域索饵育肥,待性腺发育成熟后才会再次进入长江中进行繁殖。因此,中华鲟大部分生存时间都是在海洋中度过的。海洋是中华鲟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储存库,是防止中华鲟自然种群快速衰退的重要环节。

  
即将启运上海的运鱼车 摄影:叶孜

  近年来,人工增殖放流已成为保存和维持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的重要方式。自1984年首次开展中华鲟放流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流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但目前关于中华鲟的保护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野生群体数量及保护长江流域自然产卵场等方面,对中华鲟海洋生活情况研究甚少。

  本次将重点开展对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的系统研究。通过卫星遥测技术,对放流中华鲟在中国近海的分布范围、运动规律、生存情况、洄游繁殖情况,及其与饵料、水温、洋流等海洋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保护中华鲟野生群体提供更多技术资料,为中华鲟种群延续和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身挂卫星标记的中华鲟 摄影:陈臣

  
悬挂于中华鲟背骨板的卫星标记 摄影:朱佳志

  科普小贴士:此次采用的卫星标记(卫星遥测技术)是利用卫星系统作为信息传输媒介,使信号接收端可以远距离接收到信号发射端发出的监测信息。对于中华鲟等不常浮出水面的水生生物,一般采用弹出式卫星标记,此技术是弹射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一般用于研究鱼类和其他动物的大规模迁徙运动和行为变化。

  弹出式卫星标记(PAT,也称档案式可弹出卫星标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标记跟踪技术之一。其原理大致如下:将PAT附着于标记生物后,PAT随着标记生物的移动定时获取所在水层的深度、温度和光照水平数据,同时通过地磁场强度和光照水平综合判定PAT所处位置的经纬度,并将所有数据存储。当PAT到达指定/预设时间后,释放装置启动,浮标(PAT主体部分)脱离标记生物上浮至水面,开始向Argos卫星通讯系统传输数据,科研人员可及时接收数据并进行分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