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典型引路法”,扎实推动“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落细落实
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结合工作实际,践行“典型引路法”,通过抓典型、转作风、提素质,扎实推动“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落细落实。
一是精准选树典型。配合昆明院推进小湾移民收口扫尾工作。保山坝灌区昌宁片区征地移民安置全面启动,完成“三方协议”的签订和征地移民安置方案的拟定,成立了县级征地移民安置指挥部,组建完成指挥部办公室架构体系。立新水库“截流阶段”移民安置验收已全面完成,“下闸蓄水阶段”专业项目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已开工5个项目,其余5个项目正在进行施工图审查。在下甸村投资12万元实施生产大沟水毁抢险修复工程项目,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二是推广运用典型。开展“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横向对标隆阳区搬迁安置办公室,保山坝灌区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走在前列;纵向对标,完成向上争取资金508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上报投资9913万元;信息报送及对外宣传被各级采用43条,充分提炼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并积极推广引用,积极向上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并做好宣传报道。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展示先进典型,营造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三是贴心服务典型。紧紧围绕“用心搬迁,确保移得出;精心安置,确保稳得住;贴心服务,确保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实现“移”路党旗红?筑梦新家园。累计搬迁安置小湾移民人口1294户5236人,其中外迁湾甸乡安置1253户5131人,自行安置28户57人,后靠安置13户48人。自2006年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全县核定后扶人口9306人,涉及10个乡镇42个村224个村民小组。累计发放后扶直补资金4198.03万元,实施后期扶持项目151个,完成投资28178.02万元。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3658元增长到2021年的14350元,增长率达9.8%,高于当地农村居民年均增长率二个百分点。移民群众实现了融入、融合、发展、小康的跨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移民群众的好日子将更加甜美。
(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 郑亚男、杨泽亮)
践行“一线工作法”,强化“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在一线抓落实
县搬迁安置办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遇到矛盾不绕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和勇气,深入一线带头、担当,用最大的诚心、最大的关心、最大的耐心服务基层一线抓实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一线深入“抓落实”。县搬迁安置办坚持将工作做到一线,结合脱贫攻坚“三深入”走访,年内组织6名干部到湾甸乡下甸村,累计下沉20人次,配合开展扶贫动态收入监测工作。挂包干部深入湾甸乡下甸村9次,入户走访168户次。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向挂包户购买农产品1.2万余元。同时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各类政策法规宣传、安全生产、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工作。
二是坚持一线调研“解难题”。主要领导每月坚持下基层,下基层天数达25天。班子成员、股室长每月深入小湾库区安置区、立新库区、保山坝灌区昌宁片区实地开展调研监督工作70余次。重点开展2023年后扶项目储备调研、库区移民信访维稳调研,后期扶持项目审计、立项项目建设调研,项目现场查勘、在建项目推进情况监督检查等,及时会同乡镇和相关部门之间工作协调,合力攻坚重点难点问题。
三是坚持一线服务“办实事”。组织完成2022年移民实用技术培训6班次,培训移民330人次。有序推进“七一”渠修复项目,为湾甸乡上甸社区群众提升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为勐统镇刺竹山村群众解决出行困难问题,通过硬化村内道路,并对部分道路进行亮化,不断提升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为鸡飞镇澡塘社区群众解决生产出行、灌溉用水困难问题。全体干部主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在一线转作风、在一线解难题、在一线促发展,工作在一线落实。
(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 郑亚男、杨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