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门峡大坝从蓄水拦沙改为持洪排沙
2010/8/23 8:36:08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2010年8月16日,黄河十年行考察团达到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三门峡水电站,在导游的指引下参观了三门峡博物馆和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宽不及400米,由神门岛、人门岛、鬼门岛将黄河水分为三股激流,相传这三岛是大禹治水时斧劈三门而得,故得名三门峡。此处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就是屹立于惊涛骇浪中的中流砥柱。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尽管设计师建议为了保证行船安全的发电建议炸毁中流砥柱,但在周恩来总理的坚持要求保留这块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巨石。

  博物馆讲解小姐声情并茂地朗读贺敬之的诗赋《三门峡》,当读到“望三门,门不在……黄河之水手中来”的时候,绿家园的召集人汪永晨皱了皱眉:“这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缺乏认知时说的一句话。”

  考察团走上大坝时,三门峡正在进行排沙。一股股深黄色的泥浆喷涌出来,再汹涌地流淌下去。同行的黄河水利科学院齐璞是黄河治理的专家,也曾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齐璞回忆,当时大坝的设计和施工是依靠苏联专家的帮助,苏联专家工作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在很多水库都出现库底涵洞漏水现象,在三门峡就没有出现,“三门峡水库是一座施工水平非常高的大坝。”但是,当初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的确存在问题,只求坝高库容大,三门峡设计的初衷是“蓄水拦沙”,也就是把黄河的泥沙拦在库区内,以此解决黄河泥沙多,水质浑的问题。但这个方案没有充分考虑黄河如此巨大的含沙量对水库淤积造成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此后三门峡先后进行了两次改建工程,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并且打开了12条导流底孔,大大增强了水库泥沙的通过能力。通过改变水库的运用方式,从“蓄水拦沙”改为“持洪排沙”,有效地改善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问题,使出库泥沙基本达到平衡,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下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