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资国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国资国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国资央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党中央重大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新时代国资央企通过革命性锻造、系统性重塑,在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创新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为更好总结梳理十年来国资央企的各项成就,《国资报告》推出系列策划“国企这十年”,六月刊聚焦央企科技创新,推出系列报道之一《自主图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央企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侧记》。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其中央企案例——《三峡集团:凝聚创新合力 打造新时代“大国重器”》。
三峡集团:凝聚创新合力 打造新时代“大国重器”
文 · 中国三峡集团
《国资报告》杂志2022年第5期
2020年,以中国三峡集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从三峡工程到金沙江世界级巨型水电工程,科技创新成为中国水电30年实现由追赶走向超越的深层密码。
“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有世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也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说。
30年来,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在科技创新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三峡集团奋力实施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坚持“四个面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铸起一座座新时代“大国重器”。
书写知行合一的“创新答卷”
2021年6月28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中国三峡集团建设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投产。
百万千瓦机组,百分之百中国“智”造。从三峡到白鹤滩,中国水电装备制造业逐步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重要原材料的全国产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三峡集团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那就是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纽带,以资金等要素投入为保障,提供首台首套应用场景,最终推动重大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
“中国三峡集团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改革创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雷鸣山说。
从“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到“管理三峡、保护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中国三峡集团擘画发展蓝图、引领前进航向。中国三峡集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聚焦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领域,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
2019年1月,中国三峡集团党组围绕公司发展思路和战略,印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从创新制度引导、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拉开顶层设计的序幕。2021年4月,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在三峡坝区齐聚一堂,为“十四五”期间集团科技创新规划建言献策。同年年末,中国三峡集团发布科技创新“四十条”,构建“一系二维三级四步”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发布核心主业“科技树”,进一步细化科技创新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相继出台,创新工作室、学习小组、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等围绕项目组建,推动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射。
以顶层设计举旗定向,以正向激励凝聚人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新实践中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的重要作用,中国三峡集团将党的政治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优势——
“十三五”以来,组织实施了72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掌握了GIL检修核心技术、智能大坝建造、水电站专用检修机器人、智慧水务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荣获288项国家、省部、行业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35项,省部和行业奖励253项。
砥砺国之大者的“创新征程”
“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给予三峡工程“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四年来,中国三峡集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聚焦清洁能源与长江生态环保领域,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机组转轮加工配重静平衡焊接施工 摄影:谢雷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凝聚原始创新最大合力。基础科学研究不能靠一蹴而就,常常意味着冷板凳上的“十年不鸣”。2006年,中国三峡集团联合相关单位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1000MW级水轮发电机组创新研究立项申请书》。十五年磨一剑。各路精锐科研力量扎根荒凉闭塞的金沙江干热河谷中,30多家参建单位构建“大党建”同心圆,以党委为主体、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主力军,攻克300米级特高拱坝防震抗震、高水头大容量机组设计、800兆帕级高强度钢板等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打造出世界水电“皇冠上的明珠”。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多举措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福建省福清兴化湾,中国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三峡福清样机试验风场被誉为海上风机的“奥林匹克”赛场。在这里,中国三峡集团“搭台”,国内外厂商“比武”,人才、项目、技术活力奔涌,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
2020年,中国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中国海上风电进入“两位数时代”。2022年,亚太地区单机最大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功下线,我国海上风电再获新突破。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企地携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中心被视作核心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资源。湖北宜昌,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响应“东数西算”国家战略,联合华为公司建起国内首个大型绿色零碳数据中心——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该中心将联动大数据采集、挖掘、分析、交易等细分产业链,助力湖北数字产业跨越式发展,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底座。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创新成果惠及人民。兴利除弊、造福人民是中国三峡集团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永远不变的追求。2020年汛期,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在应对高频次洪水的过程中,三峡枢纽工程累计拦洪293亿立方米。硬核防御来自硬核科技支撑,气象卫星、高精度GPS、5G等设备助力水量预报精确度达到了几百立方米以内,水位预报精确度达到厘米以内。从安澜长江的水电能源系统大数据集成、变化环境下流域气象水文智慧预报预测,到涵盖河道水陆生态保护、入河污染治理、生物群落构建等方面的技术体系,中国三峡集团的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围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展开。
永葆与时俱新的“创新生机”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逐渐从个体竞争向链条竞争、集群竞争和生态竞争转变,协同创新日益成为产业创新重要组织模式。中国三峡集团传承革新三峡工程“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纽带”的模式,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赋值赋智赋能。
——因行业制宜,做强产业基地。通过信息、技术、资源交叉赋能,畅通创新“堵点”。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聚焦海上风电先进装备示范与推广;三峡武汉科创园侧重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内蒙古乌兰察布“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孤岛效应”,助推科技创新畅通“堵点”。
——甩掉“卡脖子”的手,做优科技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大水电、海上风电、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优势,助力技术从象牙塔走向应用场景。
积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中国三峡集团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多个实验室。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就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
2021年,中国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成功研发自主化IGCT-MMC子模块、阀段样机,打破了由国外长期主导的技术路线,为海上柔性直流换流站向“轻量级”转身,进而推动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规模化、连片化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参与开放的创新生态,做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依托业务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也必然要求企业积极走向相融相促的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中来。2014年,中国三峡集团所属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和葡萄牙电力公司联合设立科技合作研究基地,并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持续开展新能源技术研发相关工作。2019年,三峡巴西公司与巴西国家工业教育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环境保护、气象与社会影响、水电技术等科技创新项目研究。
当今世界,创新已日益成为一项庞大繁复的系统工程,创新活动更是一个“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其中,既要突出“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也要汇聚“绝大多数”的攻坚合力。从大江大海到荒漠戈壁,从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到“螺丝钉”“定位筋”的创新火花,一代代三峡人凝聚创新最广泛的前行力量,勇攀科技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