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对《意见》与《行动方案》解读之二: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
2021/11/2 6:44:39    新闻来源:中国绿发会
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还是《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核心是碳达峰碳中和,本人写了不少与双碳目标有关的随笔或文章,粗略计算应该超过10万字,总得要有写新意,否则读者肯定不愿意看。

从随笔往前数了一下,发现26篇以上的随笔或文章与碳中和有关,几乎《意见》和《行动方案》中涉及的各方面也都有涉及到了,但随笔的含义已在前面说过,不是写规范的文章,只能写思路了。
一、《意见》《行动方案》是对中央有关会议关于能源发展的具体化
2020年12月16-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分,提到的与能源有关的表述是: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
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
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
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
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

应该说,这些要求在《意见》《行动方案》中均得到很好的体现。
《行动方案》中,关于能源问题的表述更加具体:
——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在《意见》中还提出了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的目标,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讨论);
——重点任务:
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
2.大力发展新能源。
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
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
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这些重点任务均有详细要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原文。
二、本人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最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专栏,又发表了“对碳中和导向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分上下两次发出),还能写什么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的能源发展吗?


与此同时,本人还按照学术文章的写作规范,将有关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想法写成一篇长文章(大约15000字),还没有准备投稿。
需要说明的几点:
其一,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发展战略,不是一回事。
我的理解是,碳中和背景或者碳中和导向,只是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一个外部约束条件,而一国一地的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禀赋。
那么,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应当问题哪些问题呢?
其实,这是能源专家研究的问题;当然,经济学家也应当研究能源发展问题,毕竟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后期,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使能源发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就要回答为什么要发展能源(能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什么样的能源(包括能源品种、结构及其特征)以及怎样谋划能源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能源发展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本随笔列出一些:
——结构优化,我国不能重走发达国家的能源升级之路,至少要压缩能源升级时间;
——安全性,要将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体系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高效性,节能是第一能源,要将节能放在重要位置,以存在节能潜力为前提条件;
——清洁性,能源发展必须减少对生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低碳,必须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优化能源结构;
——经济性,必须以群众可以承受为前提,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我国的煤改气出发点是好的,但《散煤治理报告》认为,投资1000多亿的基础设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我国的能源发展动力是什么,当然是技术创新、当然是体制机制创新;
此外,我国的能源发展,还应当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还要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