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电东送的“桥头堡”,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投产近三十年,发电量超1644亿千瓦时,同时不断整治设备隐患,提升设备智能化、数字化及可靠性水平——
本报记者 李文华《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7月26日 第 11 版)
南盘江畔,雷公滩峡谷深处,被誉为西电东送“桥头堡”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近三十年来,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清洁能源,源源不断送往东部。自1992年12月首台机组投产至今,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164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6575万吨标准煤,减排1.64亿吨二氧化碳,减排493万吨二氧化硫,减排4471万吨粉尘。而且,电站累计上缴税金超60亿元,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不止于此。在南盘江畔的800米地层深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开凿出中国最长的引水隧洞,成功治理了世界上最高的边坡,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岩溶地区,擎起了西电东送第一面大旗。
作为1982年开建的老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如何稳妥解决重大设备安全隐患,提升设备可靠性水平?如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又如何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新发展?
西电东送的发源地
“西电东送南线的第一度电由此送出。”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二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国强表示,天生桥二级电站是国家为实施西电东送战略而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在时间和空间上,它都是西电东送的起点。
“天生桥二级电站是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第一个电源点和枢纽点。”天二公司党建人事部主任丁向军介绍,自1992年12月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500千伏天贵线、天广Ⅰ回、天广Ⅱ回、220千伏天鲁线、天兴Ⅰ线、天隆Ⅱ线等超高压、高压输电线路先后投运,横贯滇、黔、桂、粤四省(区)的南方互联电网初具雏形,将滇、黔西部电能输送至广东地区,形成了最初的西电东送通道。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也是南方电网的起源点。
“从1982年开建,到1988年建厂,再到1992年正式发电,当时没有一条输往广东的超高压线路。”丁向军说,此后南方电力联营公司成立,架设大通道把天生桥二级电站的电力直接输送到广东。1993年1月,500千伏天广Ⅰ线正式将天生桥二级电站的电力送往广东,南方区域西电东送“第一度电”落地。2002年,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南方区域西电东送由此进入“快车道”。
“安风”体系护航设备安全
“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员风险意识提高了。'安风'体系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从零散管理到系统管理,从低效管理到高效管理。”说起“安风”体系,天二公司安监部负责人李云生深有感触。
李云生介绍,2009年,天二公司启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体系审核于2017年达到四钻水平,2020年初审达95.94分。在“安风”体系指引下,天二公司制订了老旧设备整治总体规划,打造本质安全型设备。高标准完成部分机组、主变及两个开关站大修,消除了500千伏 GIS 刀闸、地刀绝缘拉杆松脱,6号机组尾水管肘管段空鼓等一批重大缺陷,设备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天生桥二级电站1至3号调压井重大设备隐患消除项目,前后历时10年,成功消除了闸门卡阻这一南网公司重点关注的重大设备隐患。”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汪民说,由于槽位发生偏移,88米的调压井以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就像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从头顶搬走了这把剑。”
今年,天二公司编制了《“十四五”行动计划》,预计2025年前完成水情系统升级改造、坝前拦污装置增设、500kV天平Ⅰ线电抗器更换、天厂500kV开关站改造、机组技术改造等20项生产技改项目,进一步整治设备隐患,提升设备智能化、数字化及可靠性水平。
据了解,天生桥二级电站220千伏及以上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连续14年保持100%;220千伏及以上故障快速切除率连续11年保持100%;生产实时控制业务通信通道连续10年零中断;紧急缺陷、重大缺陷消缺及时率100%;跳机次数、机组等效可用系数、机组强迫停运率、机组非计划停运小时数等关键指标持续改善。
“安健环”助力老厂蜕变
作为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电站,天生桥二级电站漏水、漏油、漏气问题日益凸显。地面湿滑、墙壁斑驳,对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及员工的正常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对此,天二公司成立了“安健环”设备设施整治规划机构,统筹推进整治工作。
万事开头难。蝶阀支墩层环境整治项目是电站安健环整治的第一个主要项目。施工现场周围都是正常运行设备,既要对设备周围的墙地面进行“开肠破肚的手术”,又不能让运行设备受到碰撞或污染,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施工现场线路管路较多,而且都带有较高的电压、油压或气压,风险不言而喻。
“经过几年整治,调压井、大坝、厂房蝶阀支墩层、水轮机层、减压阀层、开关站等区域逐渐露出崭新的面貌,整个电站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天二公司党建人事部企业文化及新闻宣传专责付庆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