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
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自西向东蜿蜒而出
从空中俯瞰三峡,长江三峡的美是自然生态的美。新华网发(王正坤 摄)
▼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巍巍峡谷之上,一条石龙横亘于此
这里,是人类治水史上规模最大的
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
三峡枢纽工程 摄影:汤伟
▼
三峡工程坐落于
中国湖北宜昌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
由拦河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
三部分组成
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
坝顶高程185米,设计蓄水位175米
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坐拥32台巨型机组的三峡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
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是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
是世界水电制高点
也是中国发展的里程碑
三峡左岸电站。张祖新 摄
▼
国之重器,利国利民
盛世安澜,今出峡江
巫山红叶
▼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
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
全面发挥
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功能
2012年7月24日,武警宜昌支队九中队官兵在三峡大坝前巡逻。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
截至2020年8月底
防洪方面
三峡水库累计拦洪总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
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2020年8月19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启泄洪深孔泄洪。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
发电方面
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3541亿千瓦时
有力支持了华东、华中、广东等地区电力供应
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2009年10月23日,三峡左岸电站附近的电力输送塔。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
航运方面
三峡工程显著改善了川江航道通航条件
累计过闸货运量14.83亿吨
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
▼
水资源利用方面
累计补水2267天
补水总量2894亿立方米
改善了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条件
三峡大坝泄洪场景。摄影:黄正平
▼
消落期的三峡水库。程功 摄
▼
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
三峡电站发出的优质清洁电力能源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30亿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亿吨
三峡集团已连续实施64次中华鲟放流活动
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504万尾
江豚在镇江阁跃出水面。雷勇 摄
▼
中华鲟长江放流
▼
旅游方面
自2014年9月25日
三峡大坝旅游区对国内游客免门票以来
累计接待游客达1500余万人次
2020年国庆节期间,三峡大坝旅游区游人如织。韩伶娟 摄
▼
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工程
共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31.03万人
移民生产生活状况显著改善
库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平乐村全景。摄影:汤伟、马冠朴
▼
百年工程 承载家国梦想
1919年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
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构想
然而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积贫积弱
长江治水之梦难以企及
1935年洪水淹没范围(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供图绘制) 制图:田逸哲
▼
新中国的成立
为三峡工程启动带来了曙光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
高度重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
1953年
毛泽东提出
毕其功于一役,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
1958年,毛泽东乘船视察三峡
▼
1958年周恩来总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岛,与随行专家共同研究三峡工程坝址优选方案
▼
1970年
中央批准先建设葛洲坝工程
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
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
1970年12月底,葛洲坝工程开工
▼
1982年
邓小平听取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
果断表态
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6年至1989年
国务院组织412位专家对三峡工程全面论证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
圆梦号角吹响,建设日新月异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
▼
2002年,三峡工程实现导流明渠截流
▼
2003年,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成功
▼
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顶
▼
2009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
2010年,首次实现试验性蓄水至175米
▼
2012年
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全部投产发电
2019年
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工程完成通航及竣工验收
2020年11月1日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
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
从构想到建成
百年逐梦 今朝得圆
云雾缭绕中的三峡大坝。郑斌 摄
▼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水电丰碑
而这丰碑的基石
正是千万名呕心沥血、前赴后继的建设者
在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工友们把完成最后浇筑的工人高高抛向空中,庆祝三峡大坝建成。2006年5月20日摄 新华社 发
▼
“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率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潘家铮院士饱含深情的请缨
道出了所有三峡建设者的心声
为我中华,志建三峡
他们用智慧和双手
践行使命担当
书写大国豪迈
同样默默奉献着的
还有湖北和重庆的130余万三峡移民
十几年来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
陆续搬离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
迁往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三峡移民对故土的深厚眷恋和挥泪诀别
汇成了一部感动中国的磅礴史诗
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
三峡工程铭刻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不仅矗立在浩瀚江水中
更屹立在每个中国人心底
激励着一代代人勇敢前行
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
文案丨于彤彤
设计 | 韩懿 于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