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作者:张基尧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下称水电学会)自1980年在新安江水电站成立,已经走过四十年光辉历程。
水电学会成立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她一经成立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凝聚起数以万计水电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水电发展的重任,汇集着改革开放的力量,激情满怀、信心百倍地在水电科技的百花园中,追赶“文革”损失的岁月,以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科技视野,创新科技研讨,交流科技成果,培养科技人才,为我国水电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基础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水电学会的创新发展既融入水电事业的发展之中,又与水电企业及水电工程的改革发展相辅相成。水电学会的创新发展,不断为水电企业与水电工程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促进,水电事业的发展也不断为水电学会的改革发展提出要求、营造环境。
一、 改革为水电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水电建设是国家统包工程、行业统包队伍、政府统包资金,企业缺乏自主权,水电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效益差,一方面丰富的水能资源白白浪费,另一方面各地电力短缺,经济社会发展备受制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逐步破除在水电发展上的体制、机制、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推动科技进步,激励企业创新,为水电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首先,在国家政策层面:推动水电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综合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电力改革新政策;成立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放开电力资本市场,水电投资由政府包办转变为社会集资办电,初次明确了投资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在新投资水电项目实行还本付息优惠电价。这些政策在电力短缺的年代,极大地调动了电力投资者的积极性,缓解了电力供需的矛盾。1986年内国家实行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方针,确立十三大水电基地开发蓝图,实施“西电东送”的电力平衡战略,为水电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水电发展的改革举措和不断完善的水电发展的市场环境,水电建设逐步由政府管理走向了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快车道。
其次,在企业改革层面:1984年国家颁布《公司法》,水电建设全面实施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的性质和定位,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鼓励企业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对水电施工企业又出台基地建设补助政策及多种经营扶持政策,加大资本金投入,帮助水电企业逐步化解历史包袱、分解社会职能,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则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及鲁布革等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调整内部治理结构,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改革经营机制,建立生产资料内部市场,变企业内部单一行政关系为组织上行政关系、经营上合同关系;建立综合性基地,开办多种经营分流富余人员,促进精干队伍、骨干人员奔赴水电建设及生产第一线。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实践,促使企业向着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转化。
第三,在工程项目改革层面:通过鲁布革工程引水隧洞的国际招标和鲁布革工程不同部位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工程实践,在对观念的冲击、失败的反思、不同行为方式的对比中总结出有别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全国的鲁布革经验。这一初步的改革成果又经历了广蓄、漫湾、岩滩、水口、隔河岩等工程中的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新型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即项目业主实行以质量、成本、工期综合目标最优、整体效益最好的项目管理,施工单位则实行项目法施工。“项目法施工”的内涵可概括为打破过去以行政建制为主组织施工(企业法施工)的老框框,建立有利于全面优化生产要素的项目管理体制;以项目目标管理为核心,运用网络计划等现代化手段层层分解、分级考核,确保工程建设总目标实现;以政治、行政、经济手段“三位一体”为保障,调动职工多做贡献的积极性。“项目法施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项目管理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
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极大地促进了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事业发展。我国水电装机和发电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727万kW和446亿kW?h,至2019年底分别增加至3.56亿kW和1.3万亿kW?h,增长了近21倍和29倍,中国水电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制造、运营管理、投资融资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技术及管理水平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四十年水电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水电学会的广大会员和战斗在不同岗位上的科技工作者勇立改革潮头、经受改革洗礼,在中央改革开放战略指引下,积极谋划改革举措,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实,总结改革实践的经验,为中国水电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思想引领、宣传教育、组织促进作用。他们是这场伟大改革的实践者、促进者、奉献者,是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二、 开放为水电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水电学会成立四十年,也是中国水电全球化发展的四十年。四十年来,自上个世纪中期中国水电承建非洲喀麦隆拉格都水电站等援建项目,到改革开放后真正从事国外水电项目的经营,从1993年获得对外经营权至中国水电遍布亚、非、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借船出海”单一的施工承包或工程转包到投资经营水电并开拓公路、港口、灌溉渠道、填海造地等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改革开放就像给中国水电一双腾飞的翅膀,使它飞得更高更远。
改革开放中的“开放”寓意着“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国水电均多有建树。
“引进来”成果显著。鲁布革电站引水隧洞是基本建设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先驱,是在水电建设慢行列车上打开的一扇小小的窗口,这个窗口使我们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找到自己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我们通过学习日本大成公司在引水隧洞方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作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举国关注的鲁布革经验,作为中国建筑业改革的突破口,指导着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鲁布革工程学习大成公司及其他国家先进的水电技术,突破我国在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诸多禁区,应用地下厂房岩壁式吊车梁,隧洞衬砌自行式钢模台车以及风化粘土作为大坝心墙填筑材料等等,这些技术现均已被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广泛应用。
继鲁布革工程之后,三峡工程及其他水电工程采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才有了现在国产的水电70万、80万、100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才有了大断面的盾构机,才有了混凝土系统的塔带运输机,才有了75万kV、100万kV的高压输电线路,才有了…由于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中国水电如巨龙腾飞大踏步走向世界水电前列。
“走出去”成就斐然。四十年来,中国水电起于对外经济援助、长于国际工程承包、强于全球化多领域经营,走出了一条坚实而成功的发展之路。
以中国电建集团为例,中国电建继承了中国水电较早走向国际的优良传统,沿袭并发展了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制定了集团化、属地化、全球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全流程加强国际项目管理,全领域提高国际管理人员素质,目前中国电建承建的海外水电总装机超过1.1亿kW、新能源装机740万kW,累计带动相关出口287亿美元,其国际经营范围已覆盖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建的国际化只是中国水电“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它紧紧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水电在国际水电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中国水电已成为继中国高铁后的又一张中国名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熠熠发光。
在中国水电“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历程中,到处可以看到水电学会会员及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在鲁布革的深山峡谷,在柬埔寨的深山密林,在刚果(布)的水电工地,在埃塞俄比亚的江河岸边,我们水电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的水电工人战斗在一起,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水电事业的执着,经历并克服着政治环境风险、气候条件恶劣、艰苦生活磨炼、思念妻儿熬煎,奉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专业技术、爱国情怀,承担着水电工程管理和技术的重担,有的同志倒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就像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人民的友谊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矢志不移地战斗着、前进着、奉献着,他们是水电学会和水电事业的光明使者,我们对他们深表敬意。
三、 科技创新为水电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十年来,中国水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以清洁能源建设为主战场,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科学技术、装备工艺,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科技实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水电工程及水电事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我们建设了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以及向家坝、溪洛渡、小湾、水布垭、乌东德、锦屏等大批世界级大型、特大型水电站,不仅为国家提供强大电力,成为“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同时为防洪抗旱、脱贫攻坚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建设了锦屏一级305m双曲拱坝、水布垭233m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龙滩216m碾压混凝土拱坝等各种类型的高坝,为世界坝工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我们创造了深厚覆盖层下200多米深的混凝土防渗墙,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百米以上高边坡稳定处理、长大隧洞机械化施工,以及泄洪消能、高坝抗震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案例,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水电建设技术,引领了全球水电科技的发展。
大型、特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推动了水电装备水平的不断发展和高压、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技术、高质量、全产业链的水电技术进一步为中国水电走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誉保证,推动着中国水电从水电大国迈步走向水电强国。
在中国水电向科学技术高峰艰难攀登的历程中,水电学会充分发挥了行业组织和平台的重大作用,在科研院所的模型室里、在专家云集的学术研讨会上、在设计院的计算机房、在高山深谷的水电工地、在震后恢复的生产厂房、在紧张缜密的安装现场……多少水电科技工作者在论证、研讨、推演和试验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兢兢业业的院士专家不顾年迈体弱,长途跋涉亲临工地现场指导,设计和施工人员结合不同工程的实际剥茧抽丝、穷究其理,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正是无数水电学会的会员、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精神,奉献出众多科技成果,支撑了中国水电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水电的发展,他们是水电学会和水电行业的骄傲和自豪。
四、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水电的不懈追求
水电是最清洁、最廉价、技术最成熟、综合效益最好的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四十年来水电累计发电量14万亿kW?h,约相当于替代标准煤4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13亿吨、二氧化硫0.37亿吨、氮氧化物0.32亿吨,为遏制气候变化、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现实已日益逼近我们的生活,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等极端自然现象增多,洪水、疫情、地震、海啸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重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起倡导签署《巴黎协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生产和供应,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而水电既是传统清洁能源的主力军,又是风光等新能源互补调度的重要手段,坚定不移地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应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伴随着水电开发,总是可以听见“水电危害生态、污染环境”的一些声音,也有少数地方出现限制水电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以为提出这些意见的绝大多数同志是缺乏对水电的全面了解,以及对其他电力能源的相互比较,相较于煤电、核电等其他能源放大了水电的不利影响。为此,水电学会更应当加强水电性质、作用和贡献的宣传,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利弊得失,客观公平地普及水电常识,以科学的知识和负责的态度正本清源。
在不同的意见中也存在着善意的提醒和建议,如水库建设对库区环境的影响,大坝建成对河道支流、港湾水质的变化、鱼类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等。这是值得我们认真面对、深入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水电中的挑战,也是水电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科技人员的攻关方向。
四十年来,中国水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格局发生的变化,对中国水电“走出去”带来的影响尚难完全评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水电工程因资源、气候、地质、交通等条件以及技术挑战不断增强;水电市场受市场供需、能源结构、政策约束、地方利益的作用,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统筹谋划,创新发展。面对困难和挑战,水电学会的科技工作者和会员单位要发扬水电人改革开放的优良传统,继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定信心,明确目标,以新形势下的创新实践续写中国水电的新篇章。
在新的形势下,水电学会肩负着更繁重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水电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对水电学会的未来充满期待。
一是搭建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电力体制改革后,水电失去了政府的依托,水电学会成为行业内的民间大家庭,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面对水电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期望水电学会与国家相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更多地研究水电发展的宏观战略,明确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制定“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议;深入研究、实践提升风、光、水电联调联发,促进水电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升水电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影响和作用,助力水电“走出去”更安全更踏实;加强雅鲁藏布江和藏区其他重大水电工程的规划,积极向国家提出政策建议,为中国水电开拓更广阔的未来。
二是建设好水电科技交流平台。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水电可持续发展是水电学会的宗旨和现实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期望水电学会积极发挥专业齐全、人才荟萃、高校及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结合生态环保、复杂地质及气候条件的水电工程建设、流域统一调度和安全高效生产管理、装备研发及新环境下移民扶贫、水电销售及电价改革等,利用专业集成优势加强不同专业、单位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聚集多种资源,集中力量攻关,以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保安全、降成本、增效益、谋发展、惠民生,促进水电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充当好水电宣传的喉舌。水电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也关系到防洪减灾、扶贫开发和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它不仅是水电行业的责任,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对水电的认识还有偏差,个别人对水电的作用还存在偏见,他们无视水电在防洪、发电、移民、环保中的积极作用,片面夸大对水电不利的宣传,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干扰到上层决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电的发展。水电学会一方面要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回复社会关切,为群众解疑释惑,另一方面,借助水电在重大灾情中的防洪作用、国家扶贫开发中的积极贡献、减少大气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的特有地位以及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影响,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水电造福人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传,提升全社会对水电发展的认识,为水电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
四、发挥好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水电工程和水电事业涉及多个传统专业和新兴学科,水电学会目前设有34个专业委员会,集中了全行业顶尖级的专家学者。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期望水电学会加大对各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各专业委员会要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并与本学会外的其他专业机构合作,着力破解水电建设中的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抽水蓄能电站的蓄能效果评价、流域产权重组与统一调度、老旧机组改造中的技术经济问题、数字大坝与智能电厂建设等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绿色水电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愿水电学会在助力水电事业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再创辉煌。
张基尧
2020.8
注:作者为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