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瀑电农村移民安置渐入尾声——汉源新农村悄然崛起
2010/5/27 9:10:05    新闻来源:雅安日报



展望新农村美好前景


  2009年11月1日上午10时16分,瀑布沟水电站2号导流洞开始下闸,10时22分下闸成功,瀑布沟电站开始蓄水。
  此时此刻,在距大坝几十公里之外的汉源县城之中,在海拔790米以下的库区土地上,成千上万的汉源移民,已经别离了世世代代生长生活的土地,入住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万工、大树……处处是鲜红的灯笼、喜庆的春联;处处是搬家的人群,幸福的笑脸。6个新集镇、31个安置点130万平米农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拔地而起。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一张张喜庆的笑脸,是农村移民安置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生动表现。
  房建篇
  任务在艰难中起步
  
  2008年3月25日,经过前期艰苦的准备工作,市荣乡率先在全县启动移民内安分流切块对接和安置、建房协议签订工作。当月底,双协议签订工作在瀑电库区乡镇全面铺开。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在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整合一切力量,全力投入移民内安工作,再次启动双协议的签订工作,当年9月,富林、大树、万工、小堡等移民乡镇再次掀起农村移民安置协议和建房协议签订热潮。
  库区各乡镇根据相关政策要求迅速公布政策标准、明确纪律要求,充分调动移民工作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行“工作组包村、工作小组包组、工作队员包户”的“三包责任制”,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移民群众准确掌握政策的同时,把移民群众当成亲人,帮助移民群众按照相关政策选择最适合的安置方式并签订协议。锁定了各种安置方式的人数和安置地点,为房建工作的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11月25日,我市召开移民工作大会战誓师动员大会。12月1日,县农村移民安置指挥部召开大会战安排部署会,农村移民内安大会战的序幕拉开。
  号令已下,人人奋进。
  建设6个功能齐全的新集镇,建设31个移民集中安置点,整治土地5000多亩,建房面积13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0多亿元,搬迁移民两万余人……而这一切,必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
  没有退路,只有在奋进中努力向前,在奋进中创造奇迹!2008年12月9日,轰鸣的挖掘机铲开了市荣新集镇的第一铲土,农村移民内安6个集镇中最后一个集镇启动建设。而在此之前,富泉集镇已于当年10月率先启动建设,大树、小堡、万工等集镇的建设也全面铺开,31个安置点逐一启动。来自全国各地数万建设大军迅速开赴汉源。农村移民安置指挥部、移民工作队党委、乡党委政府、各区县支前工作组以及各安置点施工的建设者,像一台庞大机器里的各个配件,密切配合、相互促进,高效快速地运转起来。
  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创造出了建设中的奇迹。在万工集镇,9月17日开工,至次年2月12日就有15栋111户房屋完成封顶,异乎寻常的建设进度被誉为“汉源速度”。
  工程的快速推进,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农安指挥部按照既定目标倒排工期,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工作人员付出了超出常态的艰苦努力,两位副指挥长因过度劳累曾晕倒在工地上。而总工程师杨学培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每天都要吃20多块钱的药,却放弃抽调期满可以回到荥经去的机会,不仅主动选择留在汉源工作,还支持儿子也到汉源来作贡献。
  “为了我的父老乡亲,我这样做相信家人能理解!”移民干部董燕青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市荣乡移民工作进入关键时刻,妻子检查出患甲状腺肿瘤,并在外手术、住院治疗2个多月,他没有时间去陪陪爱人,只能在电话里向妻子表达歉意。
  家住汉源城区的移民干部杨良革,爱人在黑马营地打工,孩子读书没有人照顾,他在去年一咬牙把孩子送到了外地去读书。“移民工作越来越紧,我们夫妻俩都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工程的快速推进和建设,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富林镇农政村三组的移民刘登元说:“房子修得好,比农家户自己建的房屋质量好得多,基础打得牢固,墙也砌得好,我们看了心里踏实,以后住进去了放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方面全力以赴的努力中,农村移民的新居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搬迁篇
  奇迹在搬迁中创造
  
  2009年5月10日,在一片热闹、喜庆的气氛中,万工新集镇迎来了首批39户126名移民。一同迎来的还有乡政府、派出所等驻乡机关单位及其干部职工。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打响以来,汉源库区首批移民搬入新家,至此,瀑电汉源库区迎来农村移民搬迁的热潮。
  搬迁新居,入住新家,从2009年5月开始,历经酷暑和金秋,跨过严冬与新春,6个集镇、31个安置点、2个分散安置区的农村移民搬迁,凝聚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和6000万湖北人民的援建深情,承载了6031户17843名内安移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5月10日,在万工乡首批移民搬迁的同时,富泉乡人民政府也在喜庆的氛围中正式乔迁新集镇。
  5月16日,富泉新集镇明德小学280名学生欢天喜地搬迁入住新校舍,这是该县瀑电库区第一所搬入新集镇的学校。
  5月20日,富泉乡首批79户251名移民喜迁富泉新集镇,成为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后第二批搬迁入住新居的移民。
  5月29日,阵阵鞭炮声中,桂贤乡也迎来首批内安移民12户41人,拉开了全县31个农村移民安置点大搬迁的序幕。
  截至2010年5月14日,全县农村搬迁19563人,超过应搬迁人数的九成,农村生产安置已有3000余人、新县城复合安置已有1000余人划到土地;市荣、小堡2个集镇,大庄8组、合同5组等18个安置点和2个分散安置点完成划地工作。基本完成了农村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
  一批批、一户户移民安家落户,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近两万农村移民搬迁,创造了移民搬迁中的一个个奇迹。回望农村移民搬迁走过的历程,令人感慨,令人感动。
  新房新生活,新家新希望。如今,走进各农村移民集镇、安置点,一所所学校、卫生院拔地而起,设施完善先进;移民群众已融入新家、安居乐业。
  “早搬迁、早安身、早发展。”在富泉新集镇,商店、餐饮店、家具店、超市等,各类商业服务应有尽有。当地移民群众在搬迁后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搬迁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建成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小城镇。
  “搬迁后,这里的生活条件、地理环境都比以前好了很多。现在在新集镇上,人口集中了,而且买卖也多了,住在这里,生活很方便,我们大家都感到很满意。”富泉集镇上年过8旬的蓝家村8组移民朱有方高兴地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搬迁之前,大多数移民依靠种地来生活,住新房、搞副业,发展经济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如今,不仅在万工、富泉、白鹤等新建的集镇上,在其它移民安置点上,很多移民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他们不等不靠,抢抓机遇,开始美好新生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大移民群众抓住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求致富,努力开创美好新生活,实现“迁得出、安得稳、逐步能发展”的目标。
  新起点,新希望,大渡河畔、流沙河边,各移民安置点风景秀美,交通便捷,水、电、路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新农村的气息迎面扑来。熊伟 李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