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峡水电厂打造绿色文明
2010/5/26 9:04:50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刘家峡水电站与“绿色”有着不解之缘。起初,一群互不相识的人沿着地图上的那根没有规则的绿线一直不停地走,从平原到山区,从那根绿线的最淡处,走到了当时的任何一张地图都会忽略的高峡山涧前,绿色的线在这里以太极八卦般的姿势穿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因此结缘。
一种是真正的黄河子民,生于斯长于斯。另一种是心悦诚服的外来者。那根绿线在此处的起承转合,注定了他们要将血肉铸成电站的铜墙铁壁。
绿色文明开篇章大河长歌永守护如今,绿色绽放在发电机组厂房里,机组和设备是绿色;绿色散布在企业办公区里,企业的标识是绿色。留给八方来客最清晰的记忆,便是初见水库时,那令人惊叹的57亿立方米的绿色。电站水库大幅度增加了干旱地区的湿地面积,形成了降雨保湿、自动回温等“库区效应”,改善了库区周边地区生态气候和人居环境,黄河断流一度引发的河道萎缩、水生物减少、湿地减少等系列问题也由此得到有效缓解。此外,水库的蓄水调节功能,有效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的问题,自1999年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刘家峡水电厂科学调度,确保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一度恶化的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开始好转,两岸工农业取水和灌溉用水供给率不断提高。
在这充满活力的转变中,刘家峡水电厂的环境建设日新月异,带动地方“绿化”工程铺天盖地,不留一隅。为了保持两岸水土丰润,刘家峡水电厂对所辖的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地区进行了绿化、封育和维护,先后植树120多万株,使黄河两岸植被、绿地覆盖面积增加4650亩,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健康生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省“造林绿化最佳单位”和“环保先进单位”。在刘电的积极带动下,永靖县政府及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事业中来,先后在白塔寺、向阳码头、青草坡岭等库区沿岸铺设造林护库主战场。通过地方和企业的联手打造,多个集雨场、大型蓄水池、绿化上水工程争先上马。2000年4月,享誉全国的保护母亲河“读者林”活动在刘家峡龙汇山启动,1.2万人参加植树,计划造林5000亩,社会各界为之捐款达290多万元。
在绿化率逐年上升的大好形势下,刘家峡水电厂将节能减排、三节约、治污保洁、“国家电网”品牌推广等绿色工程细化为具体措施逐步落实,企业人文居住环境、办公环境远近闻名,电站美誉撒播四方,企业的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带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每逢旅游季节,刘家峡水电站总会迎来大量游客,小镇上一时间人头攒动。在热闹的表象背后,游客带动了临夏州旅游业的又一次革命,餐饮、娱乐、文化等相关产业也随之振翅腾飞。与此同时,水电站的伟壮、炳灵石窟的雄奇、永靖傩文化的魅惑、临夏花儿艺术的豪放……都随着游客的赞誉,传颂八方,形成了滚动增益的免费宣传链条。
时光荏苒再逢春文明扬帆正起航春寒褪尽,暖阳绽放。回首2009年,对于刘家峡水电厂来说,无疑是载满荣誉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企业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标兵”,以“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成功入选“甘肃60年成就地标”名录,并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新气象焕发出迷人的希望之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潮汹涌澎湃之际,刘家峡水电厂党委总结经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不断深化创新发展理念,响亮提出了创建“效益、绿色、人文”刘电的发展口号。
一头是支持地方建设,一头是推动自身发展,“效益”、“绿色”、“人文”这三个词完整地表达了刘电的发展决心。在2009年初已经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厂党委及时制定精神文明创建升级计划,力争对内夯实自身发展基石,对外积极投身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以央企身份为甘肃临夏地区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创建精神文明,决不是守着宝藏受穷。“立下大禹志,深山起宏图。”这是电站第一代建设者的真实写照。风霜雪雨的41年里,刘电人始终不曾忘记,默默肩负着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责任,将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增长作为着力点,致力于地区文明和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西北乃至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厂党委班子看来,“为民谋利”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基于此,刘家峡水电厂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甘肃能源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抓住甘肃电网主网改造的有利契机,兴建了甘肃首个现代化330千伏GIS开关站,彻底改变了以往厂内机组在满负荷运行时有电不能完全送出的“瓶颈”问题。
重担压肩不言弃育得百花吐芬芳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人们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也只有借助现在才能看清未来。横向看来,刘家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与同是甘电骄傲的风电工程相比,的确是“小”了些。但从纵向看,刘家峡水电厂40多年来的与时俱进,不仅仅体现在安全发电的丰硕成绩中,更明显地体现在综合功效的发挥中。多年来,电站防汛抗旱、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水电人才的培训基地,企业由此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状”等十几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镜头一:节能减排先锋———从发电之日起,截至2010年4月30日,刘家峡水电厂已累计发电1814亿千瓦时,创不变价工作总产值近130亿。如果按火电煤耗350克/千万时计算,等效转化为燃煤,相当于少用6349万吨煤,同时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灰渣、烟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镜头二:春灌主力———为黄河为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着珍贵的生命之水,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每年仅是4月期间,电站为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春灌补水超过8亿多立方米,使农作物幼苗得到及时滋润。截至2009年,水库沿流域灌溉面积增加到1600多万亩,粮食单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镜头三:防凌卫士———在每年的冰凌期间,刘家峡电站的出库水量控制在350立方米/秒以下,有效地防止了黄河下游宁夏、内蒙古1700公里地段的冰凌壅塞灾害。2008年3月20日凌晨,黄河内蒙古杭锦旗奎素段发生两处溃堤。从3月21日起,近千名部队官兵、民兵以及数十辆工程车辆昼夜奋战、填堵决口。坐落在险情上游的刘家峡水电站认真落实调度指令,继续严格按照黄河防总调度要求控制水库下泄流量,确保溃口尽早合龙,保护了黄河凌汛安全和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镜头四:防洪奇兵———谁说防洪抢险的惊险场景只会出现在南方?1981年9月间的多日暴雨,使兰州断面最大天然洪峰流量达到了5600立方米/秒,超过安全泄水量。一时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处在危机之中!刘家峡水电站发挥出大型水库的调节作用,将巨浪滔天的洪水削峰1400立方米/秒。同时,为了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抢险赢得宝贵的时间,“严防死守”的刘电干部职工与赶来的人民子弟兵一道,奋战5个昼夜,用9560立方米土石修筑了大坝子堰,大坝加高3米,最大下泄流量出现时间整整推迟了5-6天,保证了中下游地区有充足时间做好渡汛准备。
镜头五:繁荣水域的使者———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1983年后,在刘家峡水电厂的积极配合下,地方政府扶持库边村社农民发展水产养殖,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库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黄河野生鱼”远近闻名,倚畔水库沿岸而起的餐饮业空前繁荣。水库通航后,号称黄河“小三峡”的独特旅游线路连通了人与自然、陆路与水路,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碧波上游艇穿梭。
镜头六:水电人才摇篮———多年来刘家峡水电厂向碧口电厂、湖北隔河岩电厂、甘肃小三峡公司等20多个单位培养、输送了近300名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四川龚嘴、宁夏青铜峡,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等大江南北的11个水电厂培训生产技术工人上千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电校等20多个院校的4000多名在校学生,承担了繁重的现场实习指导工作;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术人才等等,为共和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为“水电人才摇篮”。
人文发展绘宏图撒播雨露铸品牌“社会责任”是刘家峡水电厂善于表达、勇于表达的词汇。在刘家峡水电厂这个拥有四十多年人文历史的大型企业中,责任既是一种社会良知共识、一种社会契约精神,更是一种凝结、聚合的力量。在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职工一次次向深陷困境的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帮助和爱护已然成为习惯。
2010年的倒春寒令国人忧心忡忡,南疆冰雪肆虐千里,西南旱情让人揪心。祸不单行,大地又一次猝不及防地碎裂了。相隔数百公里之外,玉树藏族同胞的生死安危牵动着每一位刘电职工的心。悲伤哀悼之余,全体干部职工相聚雨中,汇集起带着体温的善款,誓用爱去抵挡藏族同胞的饥寒。21万元捐款顶着料峭春寒,化作灾民新家园的一砖一瓦。
2009年,刘家峡水电厂迎来了四十岁生日,八方宾客纷纷来贺。这一年,刘家峡水电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整体经营、生产、管理形势良好。在社会各界投以赞许目光的时候,刘家峡水电厂出乎意料地提出了要“三节约”。解释开,就是无论企业大小事宜,都要讲“节约”。这让人不由地联想起家境殷实却厉行节俭、济贫扶困的李嘉诚、邵逸夫。外界也许并不知晓,这一年,永靖县坪沟乡农路改造工程得到了刘电捐助的120吨水泥、3吨汽油、3吨柴油等工程急需物资……
背后的故事:1998年,刘家峡水电厂开始对口帮扶永靖县坪沟乡,每年都深入该乡实地考察,与乡党委政府一起研究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确定扶贫项目,着力从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入手,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加快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截至2008年,企业累计支援汽油、柴油10.8吨、水泥500多吨,义务送沙850立方米,抗旱送水300多车次,新建暖棚圈舍20座、集雨水窖250眼,硬化大型集雨场2处,为当地学校捐赠课桌凳椅200套、木材20方、椽子200根、竹帘120捆,捐赠衣物1.4万件、面粉290袋、煤炭30多吨、卫星接收系统10套等,并配套修建围墙、绿化带、供水管道等人居设施,有效解决了坪沟、蓆芨、大泉、岘子四村460户、2015人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4000多头大小牲畜供给充足、施以科学养殖。坪沟阳山坡2000多亩的生态绿化点及周边1800多亩农作物得到灌溉,昔日荒山披上绿装,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再往后跟踪,刘电运输车队曾经分90余车次,将50吨水泥、9吨钢筋、4吨汽油、2吨柴油、310立方米砂石被送到坪沟乡,总建筑面积449平方米的乡派出所、司法所综合办公楼拔地而起。又一个寒冷的冬日,3407件崭新的棉衣被送到了坪沟乡村民冻得通红的手中……
2008年初,冰灾侵袭了大半个中国,23.4万职工捐款一路南下。刘家峡水库在这场自然灾害中大面积封冻,为防止冰凌解冻危及黄河下游民众,工作人员24小时严阵以待,随时监控水库冰情,奋力从水利源头减缓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于风雪中尽显水电英雄本色。同年5月,当汶川地震无情撼动祖国大地,也撼动了刘电职工的心,29万元捐赠和14万元特殊党费在第一时间送向了四川重灾区。
2007年,得知地方政府正在为病困中的母亲筹集救济资金后,刘家峡水电厂第一个站了出来,为永靖县的病困母亲送去了爱心。2006年,刘电职工在“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中,捐款3.3万元。2005年的春天,全厂职工为临夏州贫困学生捐资3.3万元。2004年金秋时节,在永靖县“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刘电职工捐款3.6万元,并助力于全国“金秋助学”计划……“国家电网”品牌的光芒下,映照的是刘电2000名职工及家属的拳拳爱心。也许制度是僵硬的,精神却是可以捏塑的。文明创建是引领发展的大战略,是惠及地方的大工程,是实现刘电“效益、绿色、人文”目标的大基础,也是企业在推动自身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用信念扬帆,让文明护航,于大河长歌。刘家峡水电厂如一位豪迈歌者,巍然屹立于高峡平湖,咏诵着一曲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之歌。又逢五月,母亲河的水从五台飞转的发电机中欢快地流出,不张望,不停步,带着春天的使命,一路向前。
一种是真正的黄河子民,生于斯长于斯。另一种是心悦诚服的外来者。那根绿线在此处的起承转合,注定了他们要将血肉铸成电站的铜墙铁壁。
绿色文明开篇章大河长歌永守护如今,绿色绽放在发电机组厂房里,机组和设备是绿色;绿色散布在企业办公区里,企业的标识是绿色。留给八方来客最清晰的记忆,便是初见水库时,那令人惊叹的57亿立方米的绿色。电站水库大幅度增加了干旱地区的湿地面积,形成了降雨保湿、自动回温等“库区效应”,改善了库区周边地区生态气候和人居环境,黄河断流一度引发的河道萎缩、水生物减少、湿地减少等系列问题也由此得到有效缓解。此外,水库的蓄水调节功能,有效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的问题,自1999年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刘家峡水电厂科学调度,确保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一度恶化的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开始好转,两岸工农业取水和灌溉用水供给率不断提高。
在这充满活力的转变中,刘家峡水电厂的环境建设日新月异,带动地方“绿化”工程铺天盖地,不留一隅。为了保持两岸水土丰润,刘家峡水电厂对所辖的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地区进行了绿化、封育和维护,先后植树120多万株,使黄河两岸植被、绿地覆盖面积增加4650亩,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健康生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省“造林绿化最佳单位”和“环保先进单位”。在刘电的积极带动下,永靖县政府及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事业中来,先后在白塔寺、向阳码头、青草坡岭等库区沿岸铺设造林护库主战场。通过地方和企业的联手打造,多个集雨场、大型蓄水池、绿化上水工程争先上马。2000年4月,享誉全国的保护母亲河“读者林”活动在刘家峡龙汇山启动,1.2万人参加植树,计划造林5000亩,社会各界为之捐款达290多万元。
在绿化率逐年上升的大好形势下,刘家峡水电厂将节能减排、三节约、治污保洁、“国家电网”品牌推广等绿色工程细化为具体措施逐步落实,企业人文居住环境、办公环境远近闻名,电站美誉撒播四方,企业的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带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每逢旅游季节,刘家峡水电站总会迎来大量游客,小镇上一时间人头攒动。在热闹的表象背后,游客带动了临夏州旅游业的又一次革命,餐饮、娱乐、文化等相关产业也随之振翅腾飞。与此同时,水电站的伟壮、炳灵石窟的雄奇、永靖傩文化的魅惑、临夏花儿艺术的豪放……都随着游客的赞誉,传颂八方,形成了滚动增益的免费宣传链条。
时光荏苒再逢春文明扬帆正起航春寒褪尽,暖阳绽放。回首2009年,对于刘家峡水电厂来说,无疑是载满荣誉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企业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标兵”,以“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成功入选“甘肃60年成就地标”名录,并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新气象焕发出迷人的希望之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潮汹涌澎湃之际,刘家峡水电厂党委总结经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不断深化创新发展理念,响亮提出了创建“效益、绿色、人文”刘电的发展口号。
一头是支持地方建设,一头是推动自身发展,“效益”、“绿色”、“人文”这三个词完整地表达了刘电的发展决心。在2009年初已经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厂党委及时制定精神文明创建升级计划,力争对内夯实自身发展基石,对外积极投身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以央企身份为甘肃临夏地区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创建精神文明,决不是守着宝藏受穷。“立下大禹志,深山起宏图。”这是电站第一代建设者的真实写照。风霜雪雨的41年里,刘电人始终不曾忘记,默默肩负着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责任,将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增长作为着力点,致力于地区文明和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西北乃至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厂党委班子看来,“为民谋利”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基于此,刘家峡水电厂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甘肃能源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抓住甘肃电网主网改造的有利契机,兴建了甘肃首个现代化330千伏GIS开关站,彻底改变了以往厂内机组在满负荷运行时有电不能完全送出的“瓶颈”问题。
重担压肩不言弃育得百花吐芬芳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人们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也只有借助现在才能看清未来。横向看来,刘家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与同是甘电骄傲的风电工程相比,的确是“小”了些。但从纵向看,刘家峡水电厂40多年来的与时俱进,不仅仅体现在安全发电的丰硕成绩中,更明显地体现在综合功效的发挥中。多年来,电站防汛抗旱、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水电人才的培训基地,企业由此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状”等十几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镜头一:节能减排先锋———从发电之日起,截至2010年4月30日,刘家峡水电厂已累计发电1814亿千瓦时,创不变价工作总产值近130亿。如果按火电煤耗350克/千万时计算,等效转化为燃煤,相当于少用6349万吨煤,同时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灰渣、烟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镜头二:春灌主力———为黄河为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着珍贵的生命之水,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每年仅是4月期间,电站为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春灌补水超过8亿多立方米,使农作物幼苗得到及时滋润。截至2009年,水库沿流域灌溉面积增加到1600多万亩,粮食单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镜头三:防凌卫士———在每年的冰凌期间,刘家峡电站的出库水量控制在350立方米/秒以下,有效地防止了黄河下游宁夏、内蒙古1700公里地段的冰凌壅塞灾害。2008年3月20日凌晨,黄河内蒙古杭锦旗奎素段发生两处溃堤。从3月21日起,近千名部队官兵、民兵以及数十辆工程车辆昼夜奋战、填堵决口。坐落在险情上游的刘家峡水电站认真落实调度指令,继续严格按照黄河防总调度要求控制水库下泄流量,确保溃口尽早合龙,保护了黄河凌汛安全和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镜头四:防洪奇兵———谁说防洪抢险的惊险场景只会出现在南方?1981年9月间的多日暴雨,使兰州断面最大天然洪峰流量达到了5600立方米/秒,超过安全泄水量。一时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处在危机之中!刘家峡水电站发挥出大型水库的调节作用,将巨浪滔天的洪水削峰1400立方米/秒。同时,为了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抢险赢得宝贵的时间,“严防死守”的刘电干部职工与赶来的人民子弟兵一道,奋战5个昼夜,用9560立方米土石修筑了大坝子堰,大坝加高3米,最大下泄流量出现时间整整推迟了5-6天,保证了中下游地区有充足时间做好渡汛准备。
镜头五:繁荣水域的使者———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1983年后,在刘家峡水电厂的积极配合下,地方政府扶持库边村社农民发展水产养殖,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库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黄河野生鱼”远近闻名,倚畔水库沿岸而起的餐饮业空前繁荣。水库通航后,号称黄河“小三峡”的独特旅游线路连通了人与自然、陆路与水路,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碧波上游艇穿梭。
镜头六:水电人才摇篮———多年来刘家峡水电厂向碧口电厂、湖北隔河岩电厂、甘肃小三峡公司等20多个单位培养、输送了近300名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四川龚嘴、宁夏青铜峡,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等大江南北的11个水电厂培训生产技术工人上千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电校等20多个院校的4000多名在校学生,承担了繁重的现场实习指导工作;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术人才等等,为共和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为“水电人才摇篮”。
人文发展绘宏图撒播雨露铸品牌“社会责任”是刘家峡水电厂善于表达、勇于表达的词汇。在刘家峡水电厂这个拥有四十多年人文历史的大型企业中,责任既是一种社会良知共识、一种社会契约精神,更是一种凝结、聚合的力量。在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职工一次次向深陷困境的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帮助和爱护已然成为习惯。
2010年的倒春寒令国人忧心忡忡,南疆冰雪肆虐千里,西南旱情让人揪心。祸不单行,大地又一次猝不及防地碎裂了。相隔数百公里之外,玉树藏族同胞的生死安危牵动着每一位刘电职工的心。悲伤哀悼之余,全体干部职工相聚雨中,汇集起带着体温的善款,誓用爱去抵挡藏族同胞的饥寒。21万元捐款顶着料峭春寒,化作灾民新家园的一砖一瓦。
2009年,刘家峡水电厂迎来了四十岁生日,八方宾客纷纷来贺。这一年,刘家峡水电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整体经营、生产、管理形势良好。在社会各界投以赞许目光的时候,刘家峡水电厂出乎意料地提出了要“三节约”。解释开,就是无论企业大小事宜,都要讲“节约”。这让人不由地联想起家境殷实却厉行节俭、济贫扶困的李嘉诚、邵逸夫。外界也许并不知晓,这一年,永靖县坪沟乡农路改造工程得到了刘电捐助的120吨水泥、3吨汽油、3吨柴油等工程急需物资……
背后的故事:1998年,刘家峡水电厂开始对口帮扶永靖县坪沟乡,每年都深入该乡实地考察,与乡党委政府一起研究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确定扶贫项目,着力从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入手,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加快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截至2008年,企业累计支援汽油、柴油10.8吨、水泥500多吨,义务送沙850立方米,抗旱送水300多车次,新建暖棚圈舍20座、集雨水窖250眼,硬化大型集雨场2处,为当地学校捐赠课桌凳椅200套、木材20方、椽子200根、竹帘120捆,捐赠衣物1.4万件、面粉290袋、煤炭30多吨、卫星接收系统10套等,并配套修建围墙、绿化带、供水管道等人居设施,有效解决了坪沟、蓆芨、大泉、岘子四村460户、2015人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4000多头大小牲畜供给充足、施以科学养殖。坪沟阳山坡2000多亩的生态绿化点及周边1800多亩农作物得到灌溉,昔日荒山披上绿装,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再往后跟踪,刘电运输车队曾经分90余车次,将50吨水泥、9吨钢筋、4吨汽油、2吨柴油、310立方米砂石被送到坪沟乡,总建筑面积449平方米的乡派出所、司法所综合办公楼拔地而起。又一个寒冷的冬日,3407件崭新的棉衣被送到了坪沟乡村民冻得通红的手中……
2008年初,冰灾侵袭了大半个中国,23.4万职工捐款一路南下。刘家峡水库在这场自然灾害中大面积封冻,为防止冰凌解冻危及黄河下游民众,工作人员24小时严阵以待,随时监控水库冰情,奋力从水利源头减缓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于风雪中尽显水电英雄本色。同年5月,当汶川地震无情撼动祖国大地,也撼动了刘电职工的心,29万元捐赠和14万元特殊党费在第一时间送向了四川重灾区。
2007年,得知地方政府正在为病困中的母亲筹集救济资金后,刘家峡水电厂第一个站了出来,为永靖县的病困母亲送去了爱心。2006年,刘电职工在“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中,捐款3.3万元。2005年的春天,全厂职工为临夏州贫困学生捐资3.3万元。2004年金秋时节,在永靖县“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刘电职工捐款3.6万元,并助力于全国“金秋助学”计划……“国家电网”品牌的光芒下,映照的是刘电2000名职工及家属的拳拳爱心。也许制度是僵硬的,精神却是可以捏塑的。文明创建是引领发展的大战略,是惠及地方的大工程,是实现刘电“效益、绿色、人文”目标的大基础,也是企业在推动自身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用信念扬帆,让文明护航,于大河长歌。刘家峡水电厂如一位豪迈歌者,巍然屹立于高峡平湖,咏诵着一曲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之歌。又逢五月,母亲河的水从五台飞转的发电机中欢快地流出,不张望,不停步,带着春天的使命,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