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湛正刚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推 荐 词:他是电力勘测设计大师,国家级十百千人才。
事迹简介:他鏖战乌江、北盘江、南盘江、大渡河、澜沧江等等大江大河,筑起了中国水电的一座座丰碑。他是“获奖大户”, 国家科技进步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奖、国际堆石坝里程碑工程奖,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金质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国际国内,获奖不胜枚举。
详细事迹:
还在大学的时候,湛正刚曾获得学校围棋比赛的一等奖。毕业进入中国电建贵阳院以后,湛正刚以江河为局、云山为棋,走出步步精彩人生。
31年来,他鏖战乌江、北盘江、南盘江、大渡河、澜沧江等等大江大河,筑起了中国水电的一座座丰碑。
他是“获奖大户”, 国家科技进步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奖、国际堆石坝里程碑工程奖,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金质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国际国内,获奖不胜枚举。
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勘察设计大师、电力勘测设计行业设计大师、全国电力勘测设计行业资深专家、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优秀设计总工程师……荣誉等身,湛正刚依然不忘初心继续探索。
也许中国少了一位优秀棋手,却多了一位电力勘测设计大师。
妙手连连筑丰碑
洪家渡水电站是“西电东送”首批开工的重点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乌江干流梯级电站中的龙头电站。按照当时国内水电工程技术,洪家渡水电站至少要7年才能建成。
“洪家渡坝高179.5米,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工程面临很多难题。”那时才30出头的湛正刚,闯劲十足,面对各类难题,他大胆创新,随着招招“妙手”,一个个难关被踩在脚下。
湛正刚带着同事们,跑遍了洪家渡附近的乌江两岸。“从最近的公路,到江边的宿营地,要走整整一天。”湛正刚回忆,更为辛苦的工作是在施工阶段,为了配合施工,加快工程建设,湛正刚和同事需要赶制大量的图纸,每天早上八九点进制图室,除了吃饭时间,一直要干到晚上11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连续进行了三个多月。
按照“西电东送”的要求,要尽快完成水电站的建设,光靠艰苦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在湛正刚的主持下,洪家渡电站建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
首先遇到的是坝高的难题。由于两岸边坡要挖一个斜坡,开挖量很大,工期较长。湛正刚提出了分段下挖的设想,通过论证后予以采用,节省工期8个月,少开挖200多万立方米。坝体填土传统方法是用碾子压,但速度较慢,湛正刚又提出采用冲击碾的方法。当时这一技术只有南非用过,通过论证,这一方法可行,压实效力和速度大大提高。
水电站厂房一次成型,节约直接工程投资4.69亿元;工程装机容量由540MW优化调整为600MW,增加产值7.72亿元;大型顺层边坡理论分析应用和加固处理技术、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技术……随着各项工程技术难题的突破,洪家渡水电站实现了同等规模水电工程建设中"一年三投"的奇迹。
洪家渡水电站是中国水电的一座丰碑,湛正刚也一战成名。他创新技术20项,缩短工期2年零3个月,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14.08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勘测设计金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奖、国际堆石坝里程碑工程奖,贵州省项目管理先进典型等荣誉。
刚柔并济破难题
有了洪家渡水电站的成功,再战董箐水电站,湛正刚的底气更足了。
董箐水电站坝高150米,装机容量88万千瓦,工期比洪家渡电站还紧。2005年时,前期预可设计还没完,董箐下游的龙滩电站已经开始蓄水。如果不加快速度,龙滩电站的蓄水将淹没董箐。
为了节省时间,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湛正刚决定将设计预可、指标、施工同时进行。但是,一个“拦路虎”挡在面前:董箐电站河岸都是砂岩和泥岩,这在贵州干流河段都是极为罕见的。
“一层砂岩夹着一层泥岩,砂岩占了70%。通常情况下,开挖筑坝是不能用的。”湛正刚说,一般用于筑坝的都是灰岩,但灰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造价高且运输难度大,而且砂岩挖出来的堆放也是一个问题。
用砂岩和泥岩筑坝,湛正刚提出了“硬岩”和“软岩”结合“刚柔并济”的大胆设想。但这一设想遭到众多质疑,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尝试。砂岩为硬岩,泥岩为软岩,能不能用来筑坝?将来坝体会不会产生变形?是否会引起强度和形状的变异等等?经过两年的科研论证,湛正刚解决了砂泥岩筑面板坝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
“直到今天,根据坝体上众多的监测点监测,董箐电站运行比较稳定。”湛正刚欣慰地说。
董箐水电站的设计创新技术21项,节约直接工程投资3.34亿元;采用新技术每年增加发电量5.5亿千瓦时,年均增加发电收入1.5亿元;缩短工期1年,增加产值7.5亿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12.34亿元。项目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全国水利水电优秀勘测设计一等奖、中国电力工程优质工程奖、中国投资优秀工程奖、贵州省优质工程奖等。
抢占大场显身手
在与大江大河的搏击中,湛正刚的“棋艺”也日益精进。随着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重心的变迁,他和贵阳院开始挺进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青藏高原,置身大“棋局”,抢占新“大场”。
他兼任澜沧江西藏段如美、班达等五个项目勘测设计的项目经理,主持完成了如美、班达、卡贡、侧格以及约龙水电站的预可设计,目前正主持如美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为“西电东送”及其接续能源基地开创“新局”。
如美电站,坝高达315米,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最高坝之一,面临着高海拔、高地震、高寒等不利的自然条件,一场世界级的难局摆在了湛正刚的面前。
在澜沧江上建电站,自然条件分外险恶。湛正刚说:“贵州的山再高,可以翻过,但西藏的山连走路都不能。”壁立千仞的江岸,使得野外勘测工作更像是在悬崖上跳舞;3500米以上的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以及不期而遇的泥石流、雪崩等危险,处处惊心怵目。一次,湛正刚的同事途中遇到雪崩阻断了公路,被困在高原的风雪中整整一天一夜。
然而,比自然条件更险恶的,是高海拔、高地震、高寒地区的水电建设难题。
每临大事有静气。在新的挑战面前,湛正刚从容面对、见招拆招,组织开展了藏区高堆石坝、高水头大泄量泄洪消能、高流速水工隧洞、高边坡治理等一系列高坝工程技术问题研究。
在如美电站的设计中,湛正刚主持研究的300米高堆石坝的研究和应用,可大幅度就地取材,提高水电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再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指点”江河,湛正刚认为,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在西部等经济和交通欠发达地区,这里适合高坝大库的建设条件,但也存在外运物资量大,工程造价高等问题。高水头大泄量泄洪消能、高流速水工隧洞以及高边坡治理研究方向,将对西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盘决胜方起步
“复盘”30多年的职业生涯,湛正刚感慨自己十分幸运:遇到了一个好机遇——西部大开发带来“西电东送”的机遇;有一个好平台——贵阳院在改革开放中打造的良好管理制度以及老一辈水电工作者的经验积累;有一个好环境——贵州经济的大发展。
31年来,他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0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编制或主持编制重要技术报告百余份;主持撰写专著一部,参编相关行业规范多部。获得的各类奖项和荣誉更是难以计数。正是身处这样的时代,他的才华得到了最大发挥。
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水电人超出寻常的付出。“一年365天,累计在家的时间不过90天。”一次,湛正刚出差长达8个月。出门时,他的孩子刚一岁出头,回来时,孩子已经可以满地乱跑、牙牙学语,但却不认识爸爸。“我们团队里的一个博士,孩子也小,今年2月出差,至今还没有回来。”湛正刚说,类似的情况非常多,这是我们行业的特点。
“做一个工程师容易,做一个优秀工程师难,我也是刚刚起步。” 湛正刚谦虚地说,贵阳院老一辈水电专家严谨、认真,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深深影响了自己。如今,作为贵阳院副总工程师的湛正刚,还身兼“贵州省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士工作站”负责人、 湛正刚劳模工作室领衔人等10多个企业和社会职务。尽管工作繁重,但他仍然带着年轻人常年扎根在工地现场,不断挑战一个个技术难题。他寄语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善于动脑子,多向老同志学习。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水利水电技术也走出国门。作为业内知名的专家,湛正刚不仅接待外国专家的咨询,也多次到国外现场考察、指导。目前,他带领团队正在攻克的面板堆石坝面板挤压防控的新技术,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这项技术不仅完善国内堆石坝技术,尤其适用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将助力中国技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而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热潮的到来,湛正刚正紧跟时代发展,瞄准科技前沿,带领团队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人生如棋局局新。进入人生“中盘”的湛正刚,依然步步坚实、局局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