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贺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21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报告会,澜沧江公司受邀参加,并获得“希望工程实施三十周年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这是澜沧江公司在扶贫援助领域的又一次高光时刻,再一次彰显了澜沧江公司“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社会责任担当。
2006年8月4日,公司出资兴建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往乡“华能曼蚌洞希望小学”教师宿舍
自2007年起,公司12年间累计向云南希望工程捐赠资金近9300万元,是云南省青基会合作单位中捐赠金额最高、时间最长的央企。春雨润物细无声,大爱无言民心知。多年来,澜沧江公司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在江河畔播撒大爱、在山谷间书写责任。
2006年8月4日,公司出资兴建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往乡“华能曼蚌洞希望小学”教学楼
做斩断代际贫困传递的爱心使者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习总书记曾在给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这样提到。总书记的指示一直以来都是澜沧江公司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
2007年3月4日,华能正义希望小学的同学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倒拨时间的转盘,画面定格在2007年1月18日的西双版纳州勐往乡华能曼蚌洞小学。校园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学生们整齐划一列队而立,红彤彤的脸蛋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当天,由澜沧江公司捐资建设的华能曼蚌洞小学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澜沧江公司在竣工仪式上捐赠了结对助学款,并向勐往乡困难群众捐赠了衣物。二期工程的竣工意味着校园配套设施更加健全,在澜沧江公司资助下早已搬进崭新教学楼和宿舍的孩子们,将迎来更大的喜悦,他们将拥有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告别脏乱的厕所,课间可以恣意驰骋于篮球场……这群乡村少年盼了多年,终于等来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校园环境。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说:“谢谢华能的叔叔阿姨”。
2012年6月19日,兰坪县兔峨乡中心完小,图书捐赠
这一切得益于澜沧江公司启动的“百千万工程”,当年,公司投资60万元在勐往乡新建了“华能曼蚌洞小学”,校园建设包括教学楼、宿舍和食堂各1幢,学校大门、围墙、篮球场、厕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的校园环境、近300平方米的教学楼在当时的勐往乡成为了吸引眼球的标志性建筑。“娃娃们享福啦”,茶余饭后老乡们总是这样感叹。时任勐往乡乡长的毛志明激动地说:“华能在我们乡投资建校,为勐往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带了个好头。我代表全乡人民、老师以及学生向澜沧江公司表示衷心感谢”。毛志明湿润了眼眶,深鞠一躬。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云龙县功果桥镇华能新山希望小学和华能山西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上,云南省青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沈光鑫动容地说,“澜沧江公司在咱们山区修建电站的同时不忘了帮助支持地方教育发展。是因为澜沧江公司的无私资助,咱们才建起了这么好的学校,是因为澜沧江公司职工的慷慨解囊,咱们那么多贫困孩子才能够继续上学。同学们,你们要记住澜沧江公司,也要记住这些帮助过你们的华能人”。听了他的话,孩子们掌声雷动。
以“教育扶贫”为主旨的第一轮“百千万工程”,集中帮助农村中小学新建改造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开展结对助学,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年间,澜沧江公司累计捐赠资金2131.72万元,建设希望小学63所、图书室16个、文化室30个、卫生室37个,资助1410名乡村教师(医生)进行业务培训、1150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118个自然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结对2500多名困难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扶贫济困解百姓之忧,雪中送炭助学子圆梦。澜沧江公司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大国央企的社会责任,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
做畅通脱贫致富路的拓荒者
第一轮“百千万工程”让电站周边受益颇丰,无数学子因澜沧江公司的帮助圆了大学梦,改变了人生。但脱贫攻坚长路漫漫、困难重重,“行百里者半九十”,澜沧江公司认真总结了前一轮“百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调整了思路,精心设计了“素质提高、民生保障、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四个主题作为新“百千万工程”的重点。
“华能奖学金、教师培训·华能班、华能民族文化室、华能志愿者……”一系列被冠以“华能”的新鲜名词都出自澜沧江公司“百千万工程”的受益者之口,这其中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华能小湾中学的刁校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个读书不甚用功、成绩不佳很让老师头疼的小侄女。刁校长的车后备箱里有一张“华能奖学金”的空奖状,侄女对此非常渴求,刁校长借机鼓励她通过努力去争取华能奖学金。自此,侄女仿佛受点化般,勤学苦读,凭借努力获得了一张真正的奖状。顶着“华能奖学金”的光环,刁校长的侄女似上了发条,励志要成为像华能员工一样优秀的人。如今她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实现了当年的梦想。而像刁校长的侄女一样走出大山的“华能奖学金”受益者还有很多。自2012年公司启动新一轮百千万工程开始,以小湾电厂为代表的多家电站就陆续设立了华能奖学金。目前,“华能奖学金”已连续发放8年,早已成为电站周边百姓家喻户晓的闪亮名片。
“感谢华能班的培训,让我们出来见了世面,受到了专业培训,启发了新理念、新思维。回去后,学生们都反映老师讲课风格有变化,大家更爱听讲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2014年,云南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华能班”举办了首期开班仪式。来自西藏昌都、怒江等25个县市的300余名乡村教师参加了首期培训,培训效果得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认可。为了帮助乡村教师开拓视野、提高素质,改善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澜沧江公司自2014年培训班开班以来,累计培训乡村教师900余人次。
“电站的建设改变了我们村里人的生活。阿爸告诉我,他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学会骑摩托车,更没想到能天天吃上肉。”黄登电站周边黄梅村一位姓和的小伙子说到。2007年,随着澜沧江上游开发建设,澜沧江公司同步规划建设澜沧江上游沿江公路,沿江公路起于云南境内320国道新永保桥,跨越云南省保山、大理、怒江、迪庆和西藏昌都5个地州市,止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全长约600公里。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5.8亿元,沿江公路云龙县至德钦县全长480公里已投入使用。公路的建成便利了农产品输出,带动了旅游等第三产业,很多沿线居民开起了饭馆、超市、汽配店,实现了因路而富。沿江公路真正成为了打通滇藏的战略国防线、经济发展道、安民富民路。
2012年,家住巴迪乡真朴村电站移民安置点的大二学生林金庆在受助大学生座谈会上,对澜沧江公司的帮扶资助表示感谢。她说,是华能职工的慷慨资助让她圆了大学梦。如今,林金庆也加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成为澜沧江公司的一员。
“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必先扶志”。澜沧江公司动真情、用真心,为山村学子激发斗志,也为乡村百姓送去光明。
做精准扶贫的定点帮扶者
两轮“百千万工程”的全面覆盖,扶贫成效显而易见。澜沧江公司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摸索出新模式,在响应总书记“精准扶贫”号召上也探索出了新路子。
2016年6月3日,华能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帮扶云南省拉祜族、佤族脱贫攻坚合作协议》,自此,拉开了澜沧江公司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四个县拉祜族、佤族聚居区“直过民族”的新篇章。
临沧市双江县芒糯乡小坝子村面搓寨的何扎妥家是澜沧江公司帮扶直过民族的其中一户。50多岁的何扎妥是个单身汉,在华能援建新房之前,住在茅草房里,过着得过且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虽然自己有田地,但基本都给亲戚种了,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听说华能可以帮扶两万元建新房,一向懒散惯了的何扎妥打起了精神,破天荒地外出打工了。回家后他拿出打工挣的钱,加上华能帮扶资金和部分贷款,终于在春节前夕,喜气洋洋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关于今后的生活,何扎妥也有了新的打算,他计划把田种起来,农闲的时候再外出打工,还了贷款,过好日子。新房子带来了新气象,受了华能帮扶的触动,像何扎妥这样被激发出斗志、脱胎换骨准备大干一场的人在双江等四个县的拉祜族、佤族聚居区还有很多。2019年5月,沧源、耿马、双江三县已脱贫摘帽,澜沧县也力争在今年内实现脱贫摘帽。
在距离小坝子村270多公里的临沧市云县栗树乡大田山村也有华能爱心帮扶的印记。大田山村是省扶贫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了结对帮扶大田山村脱贫出列,澜沧江公司结对帮扶村里65户贫困户,并长期派驻2名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同谈一片心、同干一桩活、同吃一锅饭”,开展一线帮扶和服务工作。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再多养几头牛”。
“老爷子,你家里小孩儿都不在身边,你们老两口养得过来吗”?
“反正我家地就在门前,我每天多干会儿,把地里都种满喂牛的草就行了嘛”!
驻村工作队员与贫困户李绍兵聊到。
2016年澜沧江公司实施精准到户专项养殖帮扶项目,将400多头(只)牲畜和家禽赶进了贫困百姓的圈舍,让老百姓心里更踏实,脱贫更有信心。这种真情实意、实惠到家的帮扶触动了大田山村的村民,“人家非亲非故都肯这么帮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转变。 2019年11月8日,大田山村1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如今,走进大田山村,村小校园内焕然一新的球场、大田山小组完善的人畜饮水管网、高峰小组新修的生产机耕路……一切都似乎在展示着这个村的旧貌换新颜。
在遥远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当佐村,这个平均海拔3800米的地方,澜沧江公司驻村工作队在这一扎就是9年。为了掌握当佐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案,驻村工作队必须深入走访村民。面对地域广阔、居住分散的村落布局,走访期间,工作队队员早8点出门,带上干粮,顶着严寒,“一头汗、两脚泥”步行赶往不通公路的村组调研,晚上赶回驻地已是深夜,筋疲力竭,想喝一杯热水暖暖身子,引水管却早已结冰断流。队员们只能借着月光,走到布满浮冰的果曲河边打水,由于天冷路滑,缺少照明,队员们有好几次差点失足跌进刺骨的河水中。尽管如此艰难,但工作队从未想过放弃,“不落下任何一户”,凭借这样的信念,工作队披星戴月,徒步走向海拔4000米的草场深处人家。最终摸清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们从一开始对驻村队员的质疑转为认可,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得到了“没有架子、说话和气,土房待得住、糌粑咽得下,聊的是正事、讲的话暖心”的至高评价。通过9年的努力,2019年10月10日,在澜沧江公司的大力扶持下,当佐村正式脱贫摘帽。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澜沧江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没有忘记央企的责任,既要让大家伙富起来,也要让特别困难的群众日子好起来。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澜沧江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坚持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凭借基础设施建设、两轮“百千万”工程、帮扶“直过民族”、“挂包帮、转走访”、西藏定点帮扶等举措,促进当地思想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曾经困扰电站周边百姓的每一难都是澜沧江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霾。但如今,云开雾散,只见碧水蓝天。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澜沧江公司用苍劲有力的笔端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书写出大国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一江碧波自奔腾,
四乡愁苦挂心间。
苦心孤诣脱贫路,
拨云见日终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