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5月23日,在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华北电力大学承办、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协办的“水力发电与扶贫攻坚”科普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主楼召开。中国科学院陈祖煜院士,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研究员,水电学会张博庭副秘书长,华北电力大学檀勤良副校长、苑英科院长、丁晓雯教授和姚建平教授等领导专家致辞、专题报告或交流发言。10余家主流媒体与会交流和宣传报道。
中国科学院陈祖煜院士:《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风险处置与灾后重建》
陈祖煜:
金沙江白格“10.10”堰塞湖
2018年10月10日22点6分,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发生滑坡,阻断金沙江,形成堰塞湖。各方紧急派出前方工作组,并成立后方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堰塞体顺河长约2公里,宽约450~700米,堰塞体整体呈左高右低之势,左侧最高点高程3005米,右侧垭口高程2931.4米,堰塞体高度61~100米,估算体积约2500万立方米。
堰塞湖从12日17时15分开始漫溢自然过流,13日0点45分,堰塞湖坝上水位达到最高值2932.69米,对应蓄水量2.9亿立方米。13日凌晨1点过流明显增加,6时过流流量达到最大值10000立方米每秒,此后开始消退,13日14时30分基本退至基流。梨园水库15日14时最大入库4880立方米每秒。经过水流冲刷,形成长1622米、底宽80~120米的泄流槽,泄流槽口门高程约2888米、出口底板高程2872米,对应堰塞湖蓄水量约0.5亿立方米。
金沙江白格“11.3”堰塞湖形成与发展
11月3日,“10·11”白格滑坡的残余滑坡体再次下滑,堵塞泄流槽后,在原残余坝体基础上形成 “11·3”白格堰塞湖。堰顶垭口宽约195m,长约273m,堰顶高程约2966m,较“10·11”堰塞体顶高程高30余m,堰塞体高出水面58.24m,如果蓄满最大库容7.7亿m3 ,将会给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11月5日经现场查勘和分析,决定对堰塞体采取工程措施开挖泄流槽引流,现场先后调用工程机械18台,其中挖掘机13台,装载机5台。至11月11日下午泄流槽开挖完成,泄流槽长220m,泄流槽底坎高程2952.52m,顶宽42m,底宽3m,最大深度15m。
11月12日凌晨,泄流槽开始进水,10点50分开始过流;13日8时前后泄流槽过流流量明显增大,13日12时冲刷明显加快;13日14时过流流量超过堰塞湖入湖流量,堰塞湖坝前最高水位2956.40m,相应库容5.78亿m3;13日18时出库最大流量30000m3/s左右;14日8时退至基流。
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共布置12个梯级电站,该段初步规划的总装机容量将达898万千瓦。中游规划了一库八级开发方案,相当于1.1个三峡水电站,总投资累计高达1500亿元,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58万千瓦。下游规划了四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为421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843亿千瓦时,规模相当于2个三峡电站。
云南省灾损情况
u 洪水概况
溃坝洪水于14日凌晨2时左右进入云南省迪庆州羊拉乡,溃坝洪水先后通过了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维西县、丽江市。溃坝洪水流量大,传播速度快,造成沿线公路、桥梁、水利、农田、民房等严重毁损,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
u 民房受损
民房倒塌8051间,受损18189间,畜圈受损2750间,直接经济损失约64919万元。
u 农林渔业受灾
农业受灾面积5.05万亩,其中成灾4.32万亩、绝收2.19万亩,冲毁农田1.35万亩,牲畜死亡82头(只),林业受灾面积0.16万亩,渔业受灾0.02万亩,死亡牲畜 82头(只)。经济损失约61041万元。
u 交通基础设施
公路累计受损632.12公里,跨江桥梁冲毁13座、受损13座、待评估4座,其他渡口、在建工地等不同程度受灾。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427734.48万元
u 水利设施
金沙江防洪堤55公里;农田灌溉设施受损31处,沟渠损坏97.85公里,人畜饮水管道受损636公里,冲毁27座、水池1座,损坏水文站2座。估计经济损失81285.87万元。
云南省防汛救灾响应及处置
u “11.3”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指示,各方紧急响应。
11月11日20:00时,云南省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
11月12日4时,国家放总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11月12日4时,长江防总决定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11月12日9时,;丽江市宣布进入紧急应急状态。
u 各方力量严阵以待,全面应急备战
人民子弟兵前线抗洪;森林官兵紧急集合抗洪;水利系统密集监测;民政部门转移群众。最终实现了洪水行进的约700公里沿江百姓无1人伤亡。
u 重建目标
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水利水电行业在白格抢险救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整个的白格堰塞湖抢险救灾里面,我们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过程当中发挥了多少作用?
首先,我们有一个非常坚强的决策领导体系,水利部和应急管理部的副部长均在第一线指挥。
第二,我们有一支非常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研究制定了非常好的减灾救灾处置方案。
第三,非常重要的一条,我们下游从梨园到金安桥、鲁地拉、观音岩等一系列水电站,在国家防总的指挥下,放空水库用来蓄洪,使得往下的洪水没有了。如果没有这些水电站,那么洪水要从丽江一直蔓延到大理,到底会增加多少损失?这个我们现在在初步做估算,但是要细算的话,工作量相当大。
在整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水电开发和扶贫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白格堰塞湖还没完,坝上游还有非常宽的裂缝,也就是说大家在担心一个问题,会不会有第三次滑坡?那么我们的咨询工作也在回答,第三次滑坡会产生什么样的灾情?要怎么应对?就目前来说,基本结论是如果到了2024年叶巴滩水电站建设达到了2889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时,那么可以说如果再出现一次白格堰塞湖这样的灾情,叶巴滩水电站就有了足够的库容。从现在开始到2024年的这段时间,我们必须密切监测白格堰塞湖的动态,把所有的监测设备弄上去,把路打通,来应对这样的自然灾害。
那么我想通过今天对白格堰塞湖灾情处置的总结来变成一个发言,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水力发电和扶贫科普工作的相互关系。
因为刚才各位专家都讲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需要我去总结的,我就做这么一个发言,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院士的精彩报告。如果没有下游的这些水电站在那拦蓄洪水,那么洪水下去之后还要造成多大的损失?这个应该说还是能够通过洪水演进的过程来进行还原的。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这也说明今天我们讨论水电与地灾、与扶贫、与水资源安全、以及与生态等方面的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因为白格堰塞湖大家都非常关心,社会上也非常关心,但社会上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认为水电引发了地质灾害,比如说是不是三峡诱发了汶川地震?是不是三峡导致了气候的变化无常?白格堰塞湖出现之后,也有很多人在怀疑,横断山脉建了这么多水电站,是不是它诱发了这样的灾害?所以说今天通过陈院士以及其他专家精彩的介绍,我们其实也澄清了这些想法,我想大家都有听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