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外人文学者三峡论道
2018/8/24 8:32:03    新闻来源:三峡小微

近年来,三峡集团高度重视构建三峡工程的多维度话语体系,通过邀请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名学者和意见领袖近距离观察、思考三峡工程,积极发声,从而打造良好的“宣传朋友圈”和“舆论生态圈”,推动社会公众对三峡工程的认知与认同。

本文摄影:刘华

8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和交流活动在三峡坝区进行。

美国著名工程哲学家、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SPT)第一任主席卡尔·米切姆先生(Carl Mitcham)、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刘永谋教授,三位人文学者围绕“工程与哲学”、“工程与传播”等话题,展开一场“三峡思考之旅”。

专家一行先后参观了三峡工程博物馆、双向五级船闸、升船机、三峡电厂、大坝坝顶、长江珍稀植物保护所和中华鲟研究所。参观过程中,专家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工程认识的深化过程”、“工程多功能目标的实现”、“中国水电的行业领先地位”、“三峡工程的传播”等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对三峡工程的百年历史、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三峡坝区及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等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

举目之处,大山、大水、大工程,引人入胜;思想碰撞,“三峡思考之旅”更有大智慧。

77岁的米切姆先生是工程哲学创始人之一,在工程、技术哲学领域造诣很高,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观点尤其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自1992年首次来华,米切姆先生曾在中国任教、生活多年,“应当早点来三峡看看”是他在座谈会上的开场白。米切姆先生首先对与三峡工程建设同步的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肯定,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他表示,人类对自然的再思考非常必要,无需被动地接受原本的生存环境,可以通过工程的手段,对自然进行“重新设计”,成就更好的自然界,让自然更好地服务人类。他还特别强调“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师应有新的思维方式,帮助身边没有工程背景的人转变观念,以便更好地认识工程、推动社会认知。

“非常荣幸参观三峡大坝这个伟大时代的史诗性典范工程。我将持续对三峡工程进行思考,特别是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去审视它的哲学内涵。”米切姆先生在参观三峡工程后,欣然留下这样的感言。

胡钰教授从传播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阐释工程与传播的关系。他认为,工程具有多重属性,除了过去强调较多的经济属性外,还应重视和研究工程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工程能力分为实体建设能力和形象建设能力,后者还较弱,需要将工程的传播能力和建设能力提升到同样重要的高度,同步推进;工程传播应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努力做到“规范、时尚、专业”,化实为虚,将无形的舆论打造成为可见的实力,将小众的内容转化为大众内容,便于大众理解;发挥工程的作用,应高度重视重大工程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刘永谋教授则从“中国工程师的自我理解和责任”和“对大型工程的再认识”两个维度分享了感想。他表示,三峡工程不纯粹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还是一项社会工程、国家工程和政治工程。工程师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需要对自身角色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加深对工程本身的认识,形成一套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工程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应对大型工程进行深入“审度”和重新建构,避免片面、过激认识带来的不良影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