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家乡建设 ,站上中企领奖台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3月19日 第 12 版)
3月6日,在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海投”)2018年工作会议暨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来自巴基斯坦、老挝、尼泊尔、柬埔寨、印度尼西亚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名外籍优秀员工登上了领奖台。
这是电建海投首次评选“洋劳模”,受表彰的优秀外籍员工均来自海外生产一线,他们从事项目运营管理、安全保卫、移民安置、商务谈判、对外联络等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业绩和贡献。
3月9日,6名“洋劳模”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和对中国电建“大家庭”的情感。
“授人以渔,让我成为当地金领”
法扎勒·拉希姆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在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营地,电建海投为巴基斯坦籍员工单独安排了宿舍,配备了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热水器等生活家电用品,并在现场增设祈祷休息室。每到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电建海投还会特意安排巴籍员工休假,照常支付工资并发放过节费用。
相对于生活上的关心,电建海投为法扎勒·拉希姆提供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更是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凭借努力和付出,法扎勒·拉希姆先后3次获得加薪,成为“当地的“金领”,还被评为“海投之星”。在卡西姆,与法扎勒·拉希姆一样华丽转身并成就励志人生榜样的,还有洋厨子卡拉布、老司机侯赛因、学霸穆巴沙。
作为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能源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的施工进入高峰时,有3000多名巴籍员工参与现场工作,3000多个巴基斯坦家庭也由此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同时,项目还间接带来材料供应、设备运输、法律咨询、财务审计等服务岗位上万个。而随着两台机组陆续投产发电,电建海投又从巴基斯坦应聘的16000名大学毕业生中,选出100人派往中国同类型发电厂学习深造半年,学成回国后直接进入电厂工作,成为巴基斯坦国内发电机组运行的“火种”。
电建海投“授人以渔”的案例不止于这些。
帅气的艾力克曾是老挝琅勃拉邦省一家酒店的服务员,2013年凭借着精通老、中、英三国语言的优势,来到南欧江二级电站工作。新工作让艾力克的人生发生了质的飞跃,最让他感动的,是2017年电建海投从水电站所在的多个移民村,选出首批6名老挝学生,并资助他们前往中国的武汉大学留学深造。“希望我们早日学成回国,为中老友谊再添新彩。” 艾力克说。
正如电建海投董事长盛玉明所说,近年来,中国电建在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持续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始终坚持“本土化战略”和“差异化管理”,外籍员工比例逐年加大,注重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专业人才。
中国电建集团新闻宣传部主任孙建立向记者介绍,电建海投海外未来的主要人才力量将来自项目所在国。“中国电建'十三五'期间的海外人才建设规划是,本土化人才配置比例达到70%,境外中层管理人员基本实现本土化。”
“'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家乡变化”
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电建海投实现了建一座水电站,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初心。
蓝梅珍是6名“洋劳模”中年龄最小的,她感受最深的是印尼、雅加达正在发生的变化。“我的老家勿里洞以前经常停电,每天至少要停一两次。不过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厂开工建设,印尼停电的地区少了很多,我相信勿里洞的缺电状况也会逐步缓解。”
艾力克左手醒目的深蓝宝石戒指也印证了中国电建给老挝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今年刚满30岁的他认为自己对这种变化最有发言权。
“我感觉自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艾力克告诉记者,他的家在南欧江二级电站附近的哈克村,三年前他和库区的村民们从原来低矮简陋的棚房,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移民新村。“以前家乡人民穷,离公路遥远,物资很难运输到村里。如果等着政府移民,需要10-20年。如今电建海投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还让没有交通工具的村民们买上了汽车、摩托车。”
不光移得出,还得稳得住,更要能致富。艾力克告诉记者,电建海投为移民新村修建了学校、医务室、村公所、市场,为满足移民的宗教活动,还专门修建了寺庙和焚化台。而且,为了让移民尽快致富,电建海投启动了“生计恢复”工程,修建了12公里的机耕路,并与昌胜达咖啡公司合作,帮助村民科学种植咖啡,还给予移民口粮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过渡期。
“和中国同事在一起,工作有力量”
“在电建海投超过10年以上的外籍员工有很多,有的甚至已经超过20年。”电建海投员工李胜会告诉记者。
在电建海投工作10年的南欧江流域发电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本蓬·格萨达萨说:“从未后悔过自己当初的决定”。
从46岁到56岁,从南俄5水电站到南欧江梯级水电站,从参与移民搬迁,到负责电力营销,本蓬·格萨达萨把人生最壮阔的岁月,献给了老挝的水电事业,献给了扎根老挝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的中国电建。
“通往南俄5水电站的58公里进场道路,完全是山路,蜿蜒曲折、坑洼不平、塌方滑坡时有发生,第一次进到电站现场,我被车颠簸得都吐出来了。”回忆起几年前的经历,本蓬·格萨达萨依然心有余悸,但他的中国同事却早已习以为常。
现场一个月下来,本蓬·格萨达萨从中国同事身上学到了经验,在负责移民搬迁的过程中,他也把自己变成一个泥腿子、铁嘴子,不仅熟稔有关政策,以及水电站建设对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学会掌握了沟通技巧,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从村民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终获得了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移民搬迁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
在参与过多个水电站项目协调工作的本蓬·格萨达萨心里,南欧江梯级电站始终处在第一位。“南欧江梯级水电站是中资企业首个海外全流域整体投资开发的BOT项目,公司为其'量身定做'了'一库七站'设计方案,可减少将近一半的淹没区域,以最少的移民搬迁、最少的耕地和林地淹没损失,统一调配七级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南欧江的发电能力也将不受水电丰枯季节的影响,处处闪烁着中国电建人特有的睿智和担当。”
本蓬·格萨达萨告诉记者,南欧江梯级电站一期二、五、六级水电站短短五年多便投产发电,二期一、三、四、七级水电站也在去年完成了大江截流,这都是中国电建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出的硕果。“'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正需要这样伟大的实践。而我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想和中国同事一起奋斗下去!”
53岁的尼泊尔人希苏巴和记者打趣道:“用中国人的话说,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中国电建工作到退休。”
希苏巴讲起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2015年月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致使口岸关闭、道路损毁、大部分供应商停止了经营。但由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上马相迪A水电站不仅快速恢复生产,还积极为尼泊尔捐款救灾,其他国家公司要7-8年才能完成的水电站开发建设,在上马相迪只用4年多就完成了,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中国速度”。
6名“洋劳模”来华期间,恰逢中国的全国“两会”召开,新时代、“一带一路”、中国梦,这些热词,也让他们倍感亲切。“回到工作岗位,我们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成绩和业绩,争取再'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