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洛维大坝--中国水电的经典之作
2010/1/19 8:49:14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从苏丹首都喀土穆驱车向北400公里,在荒漠无垠的沙漠上,一座长龙般的巨型大坝跃入眼帘;驱车至坝顶,库容达140亿立方米的沙漠平湖尽收眼底——这就是苏丹麦洛维大坝,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2003年5月,中国水电集团与中国水电对外公司组成了CCMD联营体,以技术方案最优等诸多优势击败8家对手,赢得了总金额6.03亿欧元的合同,使该项目成为中国海外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经过六年的艰苦鏖战,中国水电集团在尼罗河上打造出了非洲水电工程新地标:
——6年时间在尼罗河上筑起了9.8公里、世界最长的大坝,创造了西方公司断言10年才能建成的神话;
——枢纽左右岸分别布置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大坝高52米,两岸相加总长5814.4米,总面积21.54万平方米,相当于国内百米高坝混凝土面板的4—6个,堪称世界面板坝之最;
——采用聚乙烯混凝土养护剂进行面板养护,避免水分迅速蒸发,既保证了面板质量,又方便了施工,在平均气温摄氏40度的高温干燥地区所施工的面板无一裂缝,使面板堆石坝技术在非洲高温炎热地区一举成功,开创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筑坝先河。
解决物资供应难题实现项目良性发展
苏丹的工业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麦洛维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后,每月对物资材料需求量的有3万多吨,但物资平均每月仅能供应1.6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现场施工进度的需要。物资供应保障成为了制约整个工程进展的瓶颈。
为此,中国水电集团四处奔波,努力寻求物资供应解决方案。项目部一方面呼吁当地政府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加强陆路运输的可控性,中国水电集团特地从国内购买了25台散装水泥罐车和30台60吨拖车,组建运输车队进行自行运输。同时,中国水电集团还不惜成本引进了当地多家运输公司,改变了陆路运输由一家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为了信守合同,在抢工非常时期,中国水电集团还从国内包机空运急需的设备、材料及配件。
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水电集团完成了6亿元人民币设备和30亿元人民币物资材料的采购运输,麦洛维项目的月到场物资实现翻番,最高达到了4万吨,物资供应保障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此,麦洛维大坝工程终于踏上了工程建设的快车道。
明确战略地位落实工期计划
麦洛维工程开工以来,一直处于抢工状态之中。在工期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下,面对合同风险与巨大压力,中国水电建设者着着实实地在素有“世界火炉”的苏丹拼搏了6年。
大坝工地上,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钢筋表面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就在这种异常艰苦的施工条件下,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创造了月浇筑混凝土6.6万立方米、月上坝填筑56万立方米、月完成金属结构安装3000吨的高产纪录;连续4年创造了月完成1亿元以上的施工产值,使工程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果。
麦洛维大坝工程被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得到了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乃至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水电集团总经理范集湘一直把麦洛维工程作为发展国际业务的第一要务。每当工程重大阶段和关键时刻,范集湘都亲自前往麦洛维,现场解决重大问题。
2008年1月,为确保麦洛维工程按期发电,范集湘总经理与业主代表进行会晤后,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对麦洛维项目抢发电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宣布麦洛维工程进入抢发电“紧急状态”,并全力以赴,为麦洛维项目部的人、财、物开辟了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麦洛维项目部背水一战,以“时时必抢、天天必争”的精神,终于全面落实了抢发电赶工计划。
与国际接轨打造中国水电第一品牌
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工程,麦洛维大坝工程运用的是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模式。对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来说,麦洛维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全新洗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麦洛维工程由德国拉美尔监理公司设计,沿用欧美规范,在很多结构设计的理念上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国水电集团一些成熟的施工程序和方法不能在此应用,其中最棘手的是车间图的设计工作。刚开始,中国水电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车间图设计的欧美规范难以掌握。鉴于工程需要,中国水电集团特地从德国拉美尔监理公司聘请了一位设计工程师现场指导,使车间图设计在2—3个月迅速步入正轨。从开工至今,中国水电集团共编制报批124个施工方案,设计制作出22862张车间图,90%以上一次性通过,赢得了拉美尔监理咨询工程师的高度赞赏。
在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模式方面,麦洛维工程也经历了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项目运作前期,中国水电集团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与监理工程师平等对话的水平。很多非承包方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或现场返工,都因未收集、整理足够的证据,导致业主以巨额罚款相威胁,使中方面临极大的合同风险。面对现状,中国水电集团从国内组织合同管理专家到工地展开现场会诊;同时痛下决心,高薪聘请了两名外籍合同专家,终于帮助麦洛维工程建立起了规范的合同管理模式。2009年5月,中国水电集团正式和业主签订了《和解协议》,扭转了被动的合同局面,化解了合同风险。
保护尼罗河水严守环保标准
尼罗河水的保护,是麦洛维大坝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了不让任何有害物质排入尼罗河,保证大坝上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一致,中国水电集团花巨资对所有可能的污染点进行了处理。项目部把施工产生的塑料垃圾全部运至自建的塑料垃圾场,进行深埋处理、分层碾压,使掩埋坑的表面恢复自然面貌;同时对掩埋坑的底部、四周及塑料垃圾顶部采用碾压的防渗黏土,将塑料垃圾与周边完全分隔,形成一个完全防渗封闭的掩体。
生活垃圾及污水、施工垃圾及污水、油污土等,也都有着具体而成功的自行消化处理办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滤芯、轮胎,电瓶等所有污染物,中国水电集团全部按照欧洲标准管理,请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
目前,共处理塑料垃圾约600立方米,水泥塑料袋20多万个,施工垃圾的塑料袋5万多个。开工以来,麦洛维的污水没有一点儿排到尼罗河,有效保护了苏丹母亲河尼罗河水资源不受污染。如今,麦洛维工地氧化蒸发池四周的沙漠已经变为绿洲,引来了众多鸟类栖息。不光是业主、工程师,就连当地的老百姓,甚至来访的外国使节,都竖起大拇指,对中国承包商刮目相看。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希琼 李凌
2003年5月,中国水电集团与中国水电对外公司组成了CCMD联营体,以技术方案最优等诸多优势击败8家对手,赢得了总金额6.03亿欧元的合同,使该项目成为中国海外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经过六年的艰苦鏖战,中国水电集团在尼罗河上打造出了非洲水电工程新地标:
——6年时间在尼罗河上筑起了9.8公里、世界最长的大坝,创造了西方公司断言10年才能建成的神话;
——枢纽左右岸分别布置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大坝高52米,两岸相加总长5814.4米,总面积21.54万平方米,相当于国内百米高坝混凝土面板的4—6个,堪称世界面板坝之最;
——采用聚乙烯混凝土养护剂进行面板养护,避免水分迅速蒸发,既保证了面板质量,又方便了施工,在平均气温摄氏40度的高温干燥地区所施工的面板无一裂缝,使面板堆石坝技术在非洲高温炎热地区一举成功,开创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筑坝先河。
解决物资供应难题实现项目良性发展
苏丹的工业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麦洛维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后,每月对物资材料需求量的有3万多吨,但物资平均每月仅能供应1.6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现场施工进度的需要。物资供应保障成为了制约整个工程进展的瓶颈。
为此,中国水电集团四处奔波,努力寻求物资供应解决方案。项目部一方面呼吁当地政府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加强陆路运输的可控性,中国水电集团特地从国内购买了25台散装水泥罐车和30台60吨拖车,组建运输车队进行自行运输。同时,中国水电集团还不惜成本引进了当地多家运输公司,改变了陆路运输由一家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为了信守合同,在抢工非常时期,中国水电集团还从国内包机空运急需的设备、材料及配件。
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水电集团完成了6亿元人民币设备和30亿元人民币物资材料的采购运输,麦洛维项目的月到场物资实现翻番,最高达到了4万吨,物资供应保障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此,麦洛维大坝工程终于踏上了工程建设的快车道。
明确战略地位落实工期计划
麦洛维工程开工以来,一直处于抢工状态之中。在工期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下,面对合同风险与巨大压力,中国水电建设者着着实实地在素有“世界火炉”的苏丹拼搏了6年。
大坝工地上,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钢筋表面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就在这种异常艰苦的施工条件下,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创造了月浇筑混凝土6.6万立方米、月上坝填筑56万立方米、月完成金属结构安装3000吨的高产纪录;连续4年创造了月完成1亿元以上的施工产值,使工程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果。
麦洛维大坝工程被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得到了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乃至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水电集团总经理范集湘一直把麦洛维工程作为发展国际业务的第一要务。每当工程重大阶段和关键时刻,范集湘都亲自前往麦洛维,现场解决重大问题。
2008年1月,为确保麦洛维工程按期发电,范集湘总经理与业主代表进行会晤后,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对麦洛维项目抢发电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宣布麦洛维工程进入抢发电“紧急状态”,并全力以赴,为麦洛维项目部的人、财、物开辟了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麦洛维项目部背水一战,以“时时必抢、天天必争”的精神,终于全面落实了抢发电赶工计划。
与国际接轨打造中国水电第一品牌
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工程,麦洛维大坝工程运用的是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模式。对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来说,麦洛维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全新洗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麦洛维工程由德国拉美尔监理公司设计,沿用欧美规范,在很多结构设计的理念上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国水电集团一些成熟的施工程序和方法不能在此应用,其中最棘手的是车间图的设计工作。刚开始,中国水电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车间图设计的欧美规范难以掌握。鉴于工程需要,中国水电集团特地从德国拉美尔监理公司聘请了一位设计工程师现场指导,使车间图设计在2—3个月迅速步入正轨。从开工至今,中国水电集团共编制报批124个施工方案,设计制作出22862张车间图,90%以上一次性通过,赢得了拉美尔监理咨询工程师的高度赞赏。
在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模式方面,麦洛维工程也经历了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项目运作前期,中国水电集团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与监理工程师平等对话的水平。很多非承包方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或现场返工,都因未收集、整理足够的证据,导致业主以巨额罚款相威胁,使中方面临极大的合同风险。面对现状,中国水电集团从国内组织合同管理专家到工地展开现场会诊;同时痛下决心,高薪聘请了两名外籍合同专家,终于帮助麦洛维工程建立起了规范的合同管理模式。2009年5月,中国水电集团正式和业主签订了《和解协议》,扭转了被动的合同局面,化解了合同风险。
保护尼罗河水严守环保标准
尼罗河水的保护,是麦洛维大坝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了不让任何有害物质排入尼罗河,保证大坝上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一致,中国水电集团花巨资对所有可能的污染点进行了处理。项目部把施工产生的塑料垃圾全部运至自建的塑料垃圾场,进行深埋处理、分层碾压,使掩埋坑的表面恢复自然面貌;同时对掩埋坑的底部、四周及塑料垃圾顶部采用碾压的防渗黏土,将塑料垃圾与周边完全分隔,形成一个完全防渗封闭的掩体。
生活垃圾及污水、施工垃圾及污水、油污土等,也都有着具体而成功的自行消化处理办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滤芯、轮胎,电瓶等所有污染物,中国水电集团全部按照欧洲标准管理,请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
目前,共处理塑料垃圾约600立方米,水泥塑料袋20多万个,施工垃圾的塑料袋5万多个。开工以来,麦洛维的污水没有一点儿排到尼罗河,有效保护了苏丹母亲河尼罗河水资源不受污染。如今,麦洛维工地氧化蒸发池四周的沙漠已经变为绿洲,引来了众多鸟类栖息。不光是业主、工程师,就连当地的老百姓,甚至来访的外国使节,都竖起大拇指,对中国承包商刮目相看。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希琼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