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陕西河南严防黄河油污水流入小浪底
2010/1/8 9:25:07    新闻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1月5日下午,赤水河畔泄漏点又挖深大约两米,出现大面积的水。

  国务院联合工作组提六条措施处置中石油柴油泄漏事件

  渭河入黄水质须达事故前

  本报讯(记者 张小刚) 受中石油柴油泄漏污染的黄河干流水体,目前主要被控制在三门峡大坝内,而下一步要将油污污染消除在进入小浪底库区之前。1月5日,国务院联合工作组表示,将采取综合处置措施,力保这一目标实现。 

  力争不让油污进小浪底水库 

  事件发生前,三门峡库区水质为三类,4日晚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库区水质已降为四至五类之间,水中含石油类超标。 

  1月5日,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在三门峡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的黄河干流水质受污染程度。据国务院联合工作组成员、环保部应急办副主任张迅介绍,目前,黄河干流受污染的水体主要被控制在三门峡大坝内,小浪底水库以及下游水体未受到影响。 

  张迅表示,漏油事件发生后,陕西省和河南省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应急处置已取得明显效果,下一步工作目标定为:力争将油污污染消除在进入小浪底水库前,不让油污进入小浪底水库。 

  六项工作力保沿黄饮水安全 

  1月5日,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决定下一步应急处置工作总的思路是:上下联动,综合处置。 

  会议就下一步处置漏油事件提出六条措施,一是切实加强渭河污染防控;二是确保三门峡库区现有工程措施发挥治污效果;三是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处置力度;四是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在三门峡水库以下,小浪底水库以上区域增设三道拦截装置;五是黄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三门峡水库小流量放水方案;六是河南省督促沿黄各市县继续做好应急措施,确保沿黄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张迅表示,处置工作责任主体是中石油,陕西和河南两省给予支持,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将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渭河污染防控处置措施不减 

  张迅说,渭河污染防控是确保三门峡库区水质处理的关键,他指出,渭河进入黄河干流的断面水质必须达到事故发生前的水质要求,为此,目前渭河上的处置措施不能减少,陕西省和渭南市还要根据需要增设。 

  中石油渭南赤水输油管道发生泄漏后,当地主要采取了设置油拦截油等处置方式阻拦油污下移,在有浮油的地方还有吸油船连续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介绍,此次中石油渭南赤水输油管道共泄漏约150吨的柴油,经过拦截,只有少部分进入渭河和黄河。经监测,1月4日晚些时候,黄河干流进入河南的水质已逐步恢复正常。 

  三门峡大坝今起小流量放水 

  “三门峡目前库容约为3亿立方米,而小浪底水库的存水达到31亿立方米,是三门峡水库的10倍。”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说,在三门峡大坝内拦截住油污至关重要,将为整个事件处置赢得时间。 

  张晓健介绍,将增设的3道拦截,除了两道隔油栅,另外一道是活性炭吸附装置。装置有颗粒状活性炭,水流过此装置,其中的油污将被吸附掉。另外还要利用三门峡水利调节作用,发挥水体自然净化功能。目前,由于三门峡大坝落闸,坝前保持着高水位大水面,高水位大水面有利于水中的柴油挥发,加上库容吸附、污染团扩散、泥沙吸附等,都可加快油污消减。 

  从6日开始,三门峡大坝在落闸5天后将开始小流量放水。他表示,即使有少量的油污进入小浪底水库,但经小浪底水库大水面稀释,油污的浓度已经很低,不会影响下游饮水安全。 

  记者1月5日在三门峡大坝上看到,水库水面已开始结冰。“结冰对目前的治污肯定不利。”张晓健说,柴油在低温下自然挥发将下降,水面结冰也会给吸油作业带来难度。 

  渭河拦油至少持续 10天 

  本报渭南讯(记者 卿荣波) 1月5日,由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带队的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在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渭南市市长徐新荣的陪同下,赶到华县、潼关查看渭河和黄河受柴油泄漏污染的处置情况。 

  5日下午1时许,华县赤水镇赤水河畔,数十工作人员正紧张施工。抢修人员说,泄漏点的处置已接近尾声,泄漏点周围已出现大面积的水,这说明目前的处理较为得当,效果明显。下午3时许,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吊桥处,省市监测站的负责人称,流经此处的渭河中石油类最高浓度为0.8毫克/升,最低浓度为0.4毫克/升,较前几日的最高浓度1.78毫克/升有明显下降。 

  有关方面表示,尽管渭河水质已得到改善,但抢险人员在渭河河面的拦油工作至少还将持续十天,“保证人员不断、措施不断、监测不断,等到下游的水质彻底没问题了之后再说。”目前,赤水河和渭河上已设立了40多道隔油栏,继续阻止浮油进入黄河。《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