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连接着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它的人口只有大约600多万,分布在2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东南亚人口密度最稀的国家。但因为境内河流密闭,老挝一直希望利用这些丰富的水电资源,成为"东南亚的蓄电池",实际上,目前老挝生产的电力中80%都出口到其他东南亚国家。
2015年11月29日,中国在老挝琅勃拉邦省南欧江二级电站已经正式投产发电,这标志着老挝境内唯一一个全流域梯级电站项目,顺利完成了首台机组发电目标。
中国的水电行业,过去几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大规模的输出劳力,参与中国的援助建设项目,转变为承包商,再到成为巨型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商,水电项目的执行状况,不进直接关系到中国政府在国际发展中的形象,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发展理念的大较量。
一个绝大部分由中国制造的全流域水电站项目,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全球各国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他们视线的焦点首先是移民问题。
"我们的所有村庄的建设都是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选址,按照当地一些风俗习惯,他们的要求.作为一个自然村的话,必须要配套的比方说村民的住宿,还有我们的村公所,学校,医院,还有我们老挝比较有特点的每个村庄都必须要有的寺庙,这些都是配套的。寺庙里边还有就是学校里边,还有我们的卫生所里边,村公所里边这些设施设备都是我们提供的"。
——中国电建南欧江一期项目公司总经理 宋会红
然而对村民的补偿绝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居住到更安全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在努力达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顾及他们这些个体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当然要考虑到这个工程的社会影响。谁住在那里?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在一切开始之前,如果你想要搞一个工程,必须和当地人讨论,他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做任何决定之前,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必须和当地人磋商。"
——国际河流 中国项目主任 简颂芬
中国投资者改善了村民的基础生活设施,不过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确实因为电站受到了影响。有批评认为,老挝执意修建水坝,违背了湄公河委员会1995年就这样的争端达成的区域调解协议。
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要想富先修路"是想要发展就理所当然应该遵守的金科玉律,现在这种思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认同.
究竟应该怎样尽可能的减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遵守国际标准能够让中国企业免于受到各方谴责吗?
人们又应该怎样来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