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建设进入后三峡时代 重点开发西南地区
2009/9/30 8:53:18 新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峡是上帝对中国的恩赐。”
9月15日,三峡大坝开始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国际水利界对它发出由衷的赞美。
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转述江西方面人士的话说,“鄱阳湖蓄水不到两亿方”。
江西方面给出的理由为,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作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决策人,张国宝坦承,这类问题对他“非常困扰”。
当天,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作为国家能源局的智囊机构,该中心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汇集了汪恕诚、潘家铮、陆佑楣等一批国内顶尖的水电专家。张国宝要求中心就此类争论进行调研,给出科学说法,“如果江西方面所言属实,必须马上想办法解决;如果不实,也要拿数据进行反驳。”
鄱阳湖水位之争
鄱阳湖水位下降到底跟三峡大坝有没关系?中国三峡总公司人士拿出了些数据。
江西方面的指责似乎也有据可查。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出现8.15米水位,创下历史最低纪录。与此水位相对应的鄱阳湖湖面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七十三分之一,对应蓄水量的二百一十五分之一。
鄱阳湖水文局专家指出,鄱阳湖水位极度偏低,鄱阳湖流域降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是主因,也有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的人为因素。
正当壮年的鄱阳湖形成于1600年前。专家称,蓄水不足2亿方的极度偏枯现象仍属于湖泊水文的正常变化,只是变化幅度较过去更大而已,与湖泊的生命过程基本无关,虽然不会导致鄱阳湖消亡,但已危及湖区生态、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
“三峡总库容393亿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方,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则进一步解释称,根据三峡大坝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
9月16日——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第二天,上午10点,记者在三峡工程枢纽建管局看到的即时数据:坝址流量29000立方米/秒,坝上水位147.63米,坝下水位65.91米。
当天,一个小洪峰正通过三峡大坝,大坝下泄流量17000立方米/秒。枢纽运行部主任胡兴娥的即时监测表明,洪峰正处于退水过程,马上就要退到10000多方。
“三峡大大增加了枯水期长江下游的补偿流量。”胡兴娥说,历史上长江枯水期最小流量只有2700方/秒,而大坝枯水期调度将保证最低5000方的流量,确保葛州坝以下庙嘴水文站水位不低于39米。
而记者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大楼外墙上看到的标记显示,上世纪长江三次大水的武汉关洪水位分别是:1931年,28.28米;1954年,29.73米;1998年,29.43米。
考虑到泥沙淤积问题,水利专家给三峡水库制定了“蓄清排浑”的调度方案,每年汛前将坝前水位降到145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库容防洪;整个汛期(每年6月初 -9月底)维持在145米水位运行,以排泄泥沙,减少淤积;汛末将坝前水位逐步抬高到正常蓄水位175米,到次年汛期前,水位逐步消落,但不低于155米以满足航运需要。
枢纽运行部据此制定水位消落计划:9月15日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9月底水位158米,10月底达到175米;11、12月维持高水位运行;明年1、2月按6000下放;3-6月保证葛州坝下游庙嘴水文站39米水位,这是一年中的最底水位。
“这是我们的年度消落计划,已报国务院批准,至于水库日常调度中的具体操作,还要根据上游来水不断调整。”胡兴娥称,原则上明年5月25日坝前水位要降到155米,6月10日降到145米。
从整个消落计划可以看出,三峡水库集中在9、10两月蓄水,而在其它时段,则将拦蓄的汛末洪水持续补给下游。
“道理其实很清楚,拿出长江多年水位一看就知道了。”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据此反驳江西方面的指责缺乏科学依据,“争议背后涉及利益问题”。
陆佑楣也认为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利益驱动。“江西想在湖口修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把湖水留住。”他说。
后三峡时代
由徐匡迪领衔的中国工程院受国家委托,也对三峡工程作出了阶段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十个专题,现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由工程院公开发布
陆佑楣在1993年国务院组建三峡总公司时,即就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营,直到2003年才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但仍为三峡技术委员会成员。
对一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水利专家来说,能碰到这个大工程,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回顾三峡这十年,陆却十分淡定。“退下来,我没有任何遗憾。”他说,十年间,他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工程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没走弯路。
9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标志三峡工程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设计要求。至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输变电工程358亿,移民693亿,全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去年,三峡总公司赢利在100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比原来预想的要好。”林初学对记者说,这主要得益于工程投资有节省,以及机组提前发电,使得经济回报与原来分析相比要好得多。
三峡26台机组去年共发电803亿度,上网电价以每度电0.25元计,发电收益高达200亿元。有人据此推算,最迟到2017年,三峡工程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2009年,三峡计划发电847亿度。由于长江今年来水较少,截至9月15日试验性蓄水第一天,三峡发电607亿度,完成全年发电任务可能有困难。但林初学仍比较乐观,“长江还在汛期,今后水情有什么变化,能发多少电,现在还不好预测”。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续工作有序展开,三峡总公司作为一家拥有2000亿资产的中央企业,也步入“后三峡”时代。在继续关注三峡科学调度、地质灾害治理、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他们开始将重点转向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开发,组织建设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个巨型电站,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相当于再建两个三峡。
“公司发展战略集中在清洁能源领域。”林初学说,除了水电,他们已经在江浙沿海和内蒙完成了风电布局,为下一步开发海上风能做准备。
与此同时,由徐匡迪领衔的中国工程院受国家委托,也对三峡工程作出了阶段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十个专题,现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由工程院公开发布。
作为工程实施者,陆也在期待这份评估报告对三峡所作的结论。“千年大计,国脉所系”,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时对三峡提出的要求是,一千年都不要出问题。陆佑楣坦然地说:“三峡大坝最终能运行多少年,我不好说,但可以保证,100年内绝对没问题,200年也不会有问题。”
“我相信,1000年后,只要人类需要,三峡大坝还会继续服役。”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贾金生举例说,安徽寿县安丰塘建于春秋时期,坝高仅6.5米,库容9000万方,现在运行2600年了,还在发挥效益。
水电黄金期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水电开发在“后三峡”时代,也将迎来一波20-30年的黄金时期,开发重点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向雅鲁藏布江延伸。
三峡工程也将中国大坝技术带上一个新台阶。身为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的贾金生评论说,以三峡、二滩、小浪底这三座现代化大坝为标志,中国大坝建设技术完成了对世界水平的追赶,转为领跑者。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水电开发在“后三峡”时代,也将迎来一波20-30年的黄金时期,开发重点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向雅鲁藏布江延伸。
近十年来,中国水电装机每年新增1000万千瓦,现在总装机1.8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技术上可以开发的水能资源高达5.8亿千瓦,现在仅开发了三分之一,与欧美发达国家80%-90%的开发率相比,仍有很大空间。
2008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水电开发目标:2010年水电装机1.9亿千瓦,2020年达到3亿千瓦。
陆佑楣相信,中国大地上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4亿千瓦水电资源,到2050年应能开发完毕。据专家测算,届时,中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其中火电6亿千瓦,水电与风电各4亿千瓦,核电1.5亿千瓦,太阳能和其它装机0.5亿千瓦。
作为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水电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将继续巩固其仅次于火电的老二位置。
随水电大规模开发而来的水库移民问题,也同时进入国家能源局的决策视野。张国宝坦承,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水电开发的最大障碍。而由国家统筹的三峡百万移民,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三峡移民最成功的地方是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开发性移民的理念。刚刚退休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傅秀堂说,三峡移民立足于移民社会的恢复重建,使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作为三峡工程412名论证专家之一,傅秀堂参与了三峡大坝的设计并负责移民规划的编制。1986年9月,他刚就任三峡库区规划设计处处长,即陪同老将军程子华访问三峡库区。程老做过民政救灾工作,深知民间疾苦,他嘱托傅说,“救灾与其给灾民几块钱,莫如给他一根扁担,两只水桶,让他卖水谋生。”
这个简单道理成为中国开发性移民的源起。傅后来在编制移民规划时,特别注意安置区生产基地建设和移民谋生就业手段,移民资金也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中首次纳入工程预算。
去年8月,三峡移民通过国家验收。傅深感欣慰:最初规划113万,实际移民125万人,175米水位以下全部移走了,搬迁规模和安置难度均创世界之最。
在三峡开发性移民成功经验上,中国水利界进一步提出——确立移民的投资主体身份,使移民合法参与水电工程效益分配,长期受益。
但是,由此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来?仍有待国家政策层面予以突破。在19日的高层论上,张国宝对此回应说,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水火同价”,准备选择一个矛盾比较突出的省份先行试点。“新增收益要补移民欠账,绝不能只给业主。”他说。
由国家发改委核定的水电上网电价为0.20元至0.30元/千瓦时,而火电上网电价为0.40元至0.50元/每千瓦时,平均价差在0.10-0.15 元左右。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电累计发电量15万8000亿度,以每度电少计电费1毛钱算,水电行业损失了15800亿。
这些钱从发电环节转给了输配电环节,从中西部的发电侧转移给东部的用电侧,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急需国家从政策层面纠正。
业内猜测,“水火同价”试点极有可能从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开始。专家测算,如果每度电增加1毛钱,按2008年水平测算,水电行业每年至少增加580亿,完全可以解决好移民权益和环境治理问题。
9月15日,三峡大坝开始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国际水利界对它发出由衷的赞美。
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转述江西方面人士的话说,“鄱阳湖蓄水不到两亿方”。
江西方面给出的理由为,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作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决策人,张国宝坦承,这类问题对他“非常困扰”。
当天,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作为国家能源局的智囊机构,该中心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汇集了汪恕诚、潘家铮、陆佑楣等一批国内顶尖的水电专家。张国宝要求中心就此类争论进行调研,给出科学说法,“如果江西方面所言属实,必须马上想办法解决;如果不实,也要拿数据进行反驳。”
鄱阳湖水位之争
鄱阳湖水位下降到底跟三峡大坝有没关系?中国三峡总公司人士拿出了些数据。
江西方面的指责似乎也有据可查。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出现8.15米水位,创下历史最低纪录。与此水位相对应的鄱阳湖湖面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七十三分之一,对应蓄水量的二百一十五分之一。
鄱阳湖水文局专家指出,鄱阳湖水位极度偏低,鄱阳湖流域降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是主因,也有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的人为因素。
正当壮年的鄱阳湖形成于1600年前。专家称,蓄水不足2亿方的极度偏枯现象仍属于湖泊水文的正常变化,只是变化幅度较过去更大而已,与湖泊的生命过程基本无关,虽然不会导致鄱阳湖消亡,但已危及湖区生态、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
“三峡总库容393亿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方,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则进一步解释称,根据三峡大坝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
9月16日——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第二天,上午10点,记者在三峡工程枢纽建管局看到的即时数据:坝址流量29000立方米/秒,坝上水位147.63米,坝下水位65.91米。
当天,一个小洪峰正通过三峡大坝,大坝下泄流量17000立方米/秒。枢纽运行部主任胡兴娥的即时监测表明,洪峰正处于退水过程,马上就要退到10000多方。
“三峡大大增加了枯水期长江下游的补偿流量。”胡兴娥说,历史上长江枯水期最小流量只有2700方/秒,而大坝枯水期调度将保证最低5000方的流量,确保葛州坝以下庙嘴水文站水位不低于39米。
而记者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大楼外墙上看到的标记显示,上世纪长江三次大水的武汉关洪水位分别是:1931年,28.28米;1954年,29.73米;1998年,29.43米。
考虑到泥沙淤积问题,水利专家给三峡水库制定了“蓄清排浑”的调度方案,每年汛前将坝前水位降到145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库容防洪;整个汛期(每年6月初 -9月底)维持在145米水位运行,以排泄泥沙,减少淤积;汛末将坝前水位逐步抬高到正常蓄水位175米,到次年汛期前,水位逐步消落,但不低于155米以满足航运需要。
枢纽运行部据此制定水位消落计划:9月15日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9月底水位158米,10月底达到175米;11、12月维持高水位运行;明年1、2月按6000下放;3-6月保证葛州坝下游庙嘴水文站39米水位,这是一年中的最底水位。
“这是我们的年度消落计划,已报国务院批准,至于水库日常调度中的具体操作,还要根据上游来水不断调整。”胡兴娥称,原则上明年5月25日坝前水位要降到155米,6月10日降到145米。
从整个消落计划可以看出,三峡水库集中在9、10两月蓄水,而在其它时段,则将拦蓄的汛末洪水持续补给下游。
“道理其实很清楚,拿出长江多年水位一看就知道了。”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据此反驳江西方面的指责缺乏科学依据,“争议背后涉及利益问题”。
陆佑楣也认为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利益驱动。“江西想在湖口修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把湖水留住。”他说。
后三峡时代
由徐匡迪领衔的中国工程院受国家委托,也对三峡工程作出了阶段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十个专题,现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由工程院公开发布
陆佑楣在1993年国务院组建三峡总公司时,即就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营,直到2003年才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但仍为三峡技术委员会成员。
对一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水利专家来说,能碰到这个大工程,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回顾三峡这十年,陆却十分淡定。“退下来,我没有任何遗憾。”他说,十年间,他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工程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没走弯路。
9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标志三峡工程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设计要求。至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输变电工程358亿,移民693亿,全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去年,三峡总公司赢利在100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比原来预想的要好。”林初学对记者说,这主要得益于工程投资有节省,以及机组提前发电,使得经济回报与原来分析相比要好得多。
三峡26台机组去年共发电803亿度,上网电价以每度电0.25元计,发电收益高达200亿元。有人据此推算,最迟到2017年,三峡工程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2009年,三峡计划发电847亿度。由于长江今年来水较少,截至9月15日试验性蓄水第一天,三峡发电607亿度,完成全年发电任务可能有困难。但林初学仍比较乐观,“长江还在汛期,今后水情有什么变化,能发多少电,现在还不好预测”。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续工作有序展开,三峡总公司作为一家拥有2000亿资产的中央企业,也步入“后三峡”时代。在继续关注三峡科学调度、地质灾害治理、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他们开始将重点转向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开发,组织建设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个巨型电站,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相当于再建两个三峡。
“公司发展战略集中在清洁能源领域。”林初学说,除了水电,他们已经在江浙沿海和内蒙完成了风电布局,为下一步开发海上风能做准备。
与此同时,由徐匡迪领衔的中国工程院受国家委托,也对三峡工程作出了阶段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十个专题,现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由工程院公开发布。
作为工程实施者,陆也在期待这份评估报告对三峡所作的结论。“千年大计,国脉所系”,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时对三峡提出的要求是,一千年都不要出问题。陆佑楣坦然地说:“三峡大坝最终能运行多少年,我不好说,但可以保证,100年内绝对没问题,200年也不会有问题。”
“我相信,1000年后,只要人类需要,三峡大坝还会继续服役。”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贾金生举例说,安徽寿县安丰塘建于春秋时期,坝高仅6.5米,库容9000万方,现在运行2600年了,还在发挥效益。
水电黄金期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水电开发在“后三峡”时代,也将迎来一波20-30年的黄金时期,开发重点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向雅鲁藏布江延伸。
三峡工程也将中国大坝技术带上一个新台阶。身为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的贾金生评论说,以三峡、二滩、小浪底这三座现代化大坝为标志,中国大坝建设技术完成了对世界水平的追赶,转为领跑者。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水电开发在“后三峡”时代,也将迎来一波20-30年的黄金时期,开发重点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向雅鲁藏布江延伸。
近十年来,中国水电装机每年新增1000万千瓦,现在总装机1.8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技术上可以开发的水能资源高达5.8亿千瓦,现在仅开发了三分之一,与欧美发达国家80%-90%的开发率相比,仍有很大空间。
2008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水电开发目标:2010年水电装机1.9亿千瓦,2020年达到3亿千瓦。
陆佑楣相信,中国大地上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4亿千瓦水电资源,到2050年应能开发完毕。据专家测算,届时,中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其中火电6亿千瓦,水电与风电各4亿千瓦,核电1.5亿千瓦,太阳能和其它装机0.5亿千瓦。
作为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水电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将继续巩固其仅次于火电的老二位置。
随水电大规模开发而来的水库移民问题,也同时进入国家能源局的决策视野。张国宝坦承,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水电开发的最大障碍。而由国家统筹的三峡百万移民,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三峡移民最成功的地方是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开发性移民的理念。刚刚退休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傅秀堂说,三峡移民立足于移民社会的恢复重建,使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作为三峡工程412名论证专家之一,傅秀堂参与了三峡大坝的设计并负责移民规划的编制。1986年9月,他刚就任三峡库区规划设计处处长,即陪同老将军程子华访问三峡库区。程老做过民政救灾工作,深知民间疾苦,他嘱托傅说,“救灾与其给灾民几块钱,莫如给他一根扁担,两只水桶,让他卖水谋生。”
这个简单道理成为中国开发性移民的源起。傅后来在编制移民规划时,特别注意安置区生产基地建设和移民谋生就业手段,移民资金也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中首次纳入工程预算。
去年8月,三峡移民通过国家验收。傅深感欣慰:最初规划113万,实际移民125万人,175米水位以下全部移走了,搬迁规模和安置难度均创世界之最。
在三峡开发性移民成功经验上,中国水利界进一步提出——确立移民的投资主体身份,使移民合法参与水电工程效益分配,长期受益。
但是,由此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来?仍有待国家政策层面予以突破。在19日的高层论上,张国宝对此回应说,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水火同价”,准备选择一个矛盾比较突出的省份先行试点。“新增收益要补移民欠账,绝不能只给业主。”他说。
由国家发改委核定的水电上网电价为0.20元至0.30元/千瓦时,而火电上网电价为0.40元至0.50元/每千瓦时,平均价差在0.10-0.15 元左右。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电累计发电量15万8000亿度,以每度电少计电费1毛钱算,水电行业损失了15800亿。
这些钱从发电环节转给了输配电环节,从中西部的发电侧转移给东部的用电侧,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急需国家从政策层面纠正。
业内猜测,“水火同价”试点极有可能从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开始。专家测算,如果每度电增加1毛钱,按2008年水平测算,水电行业每年至少增加580亿,完全可以解决好移民权益和环境治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