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刘家峡水电站光耀九曲黄河四十春
2009/9/10 13:58:41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自大禹治水起,滔滔黄河奔涌出积石峡由南向西拐一个弯,进入刘家峡峡谷。40年沧桑巨变,40年春华秋实,刘家峡水电站承担着重要的调峰、调频任务,兼具防洪、防凌、灌溉、养殖、航运、工业及城市供水等多种巨大综合水电功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象征,其上游迂回曲折,冲出很多不同的地貌,仅在海拔2000多米的陇西高原,就冲刷出10个盆地、11条峡谷,这些都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集地区。自大禹治水起,滔滔黄河出积石峡由南向西拐一个弯,进入了刘家峡峡谷。40年前,这里出现了中国版图上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厂——刘家峡水电站。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刘家峡水电站无异于摇篮里新生的水电婴儿。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吹响了建设刘家峡水电站的强劲号角。
        
        1969年4月1日,刘家峡水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后来,这座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水电站,成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电事业的代表作和里程碑,它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骄傲和梦想,为西北大地播撒着光明和希望。
        
        历经千难万难 创造全国之最
        
         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独立自主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利发电站工程,这四个“独立自主”,足以让几代中国人引以为豪。
        
        新中国成立之初,望着东逝的黄河水,毛泽东主席坚定地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自此,根治黄河水患摆上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议事日程。1955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专家代表齐聚中南海西花厅,共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中遇到的泥沙、库容问题,敦促专家尽快拿出解决方案。1956年3月,工程开始初步设计,1958年9月27日,工程动工兴建,1966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临刘家峡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古老的刘家峡沸腾着青春的热情,激扬着无穷的干劲,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肩扛手抬,干劲冲天,鏖战于水电站的主战场。虽然当时机械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水电建设者们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960年1月1日,实现黄河截流;1969年4月1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74年12月18日,五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自此,全国第一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水电站胜利建成!
        
         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程历时13载,耗资6.35亿元,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核定出力116万千瓦。水电站建设者凭借人拉肩扛,创造了一系列中国水电之最:中国最高的重力坝;中国最大的地下厂房;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中国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建大坝浇筑混凝土要用振捣器,国产的功率不够,要配置功率高的机型就得从苏联进口。但我国立志要自己施工建设,于是,干部和工人们都穿着胶鞋,像跳舞一样在大坝上面踩踏,用人力去振捣。结果当然是混凝土振捣得不密实,整个坝都不牢固,大坝内的石子都是松散的。后来由于很多原因建设停工了。
        
         1964年,大坝开始复建,没有经过振捣的大坝被炸掉重建。从那时起,施工队开始改变单纯依靠人力修建大坝,使用了吊车和一些简单机械。参加建设的工人一天只有简单的三餐,拿一点点补贴,几乎都是义务劳动,但凭着一腔革命热情,大家没有怨言。那时候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但在建设工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干起活来热火朝天。
        
         周恩来总理始终关心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据其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得到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后,为调查研究修建刘家峡水电站的具体情况,周恩来总理邀请许多专家在中南海西花厅开会,他不但非常关心水电站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还会问到很多不利因素,例如:水库建成后蓄水量是多少,会淹没多少亩农田;从上游挟带下来的泥沙量是多少,如何解决等等。
        
         1967年10月,正在建设的刘家峡水电站下闸蓄水,因左岸导流洞闸门关闭不严,造成严重漏水。至1968年年初,虽然经过多次堵漏,未有实效。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十分焦急。2月8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刘家峡水电站的问题。会上,总理提出让水利专家钱正英主抓这项工作,并作了重要指示:“依靠群众,一定要把洞子堵牢靠。”会后,钱正英、杜星垣被派到刘家峡水电站工地,主持导流洞的堵漏工作。经过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研究,共同努力,解决了导流洞的漏水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进展。水电站于同年10月重新下闸,成功蓄水。
        
        掀起技术革命 电站发挥更大效能
        
        自古黄河桀骜不驯,而刘家峡水电站诸多方面都属于首创之举。首创,固然显示着创造者的胆识与智慧,而初创之作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由于生产力条件所限,电站自投运以来,发电设备存在着“先天”缺陷,隐患不断。勇敢而睿智的刘家峡水电站职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从1988年开始,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历经17个年头,对5台发电机组进行了长达17年大刀阔斧的系统改造,使机组出力由116万千瓦增加到135万千瓦,净增出力19万千瓦,相当于再建一座中型水电站。
        
         在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甚至优秀企业家。
        
         一提起郭永进,刘家峡水电站没有人不竖大拇指。他凭着一贯能吃苦、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硬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2号机组的改造。
        
         1990年初春,寒风刺骨。当时,正值2号机转子改造,郭永进是发电机班负责清洗总重量约400吨、近1万张矽钢片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之一,要把这么多矽钢片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汽油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累趴下也得脱层皮。厂房里检修场地小,矽钢片多得摆不开,只能在后方仓库的露天场地清洁。2月的天气,冷风嗖嗖地直往脖子里灌,打磨下来的细铁屑扎进毛衣,钻进鞋袜,掏不出,也抖不掉,别提多难受了。为了赶工期,郭永进每天干到晚上七八点,回家匆匆吃个饭又往现场跑。就这样连续干了1个多月,郭永进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清洗矽钢片的任务终于提前完成。紧接着,转子堆叠又迫在眉睫。由于当时机组下压板制造质量有问题,整个检修工期已经滞后,各级领导都非常着急,分场决定抽调郭永进负责其中一个小组的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堆叠转子的三个小组展开了激烈的劳动竞赛,大家你追我赶,日夜奋战,只用了8天时间,转子堆叠任务圆满完成,共抢回工期39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55万元,创造了国内大型转子堆叠的奇迹,受到甘肃省电力局的表彰奖励。当时在现场的哈尔滨电机厂的几位专家连连摇头。一位专家说:“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谁知道你们是怎么弄上去的?”
        
         1994年7月,电力部作出成果鉴定:改造后的2号机组由原来的22.5万千瓦增至25.5万千瓦,净增3万千瓦出力,照此计算,每年可增发1.35亿千瓦时的电量。这次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不变、难度和困难较大的条件下进行的,但增容手段和效果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号水轮机组订购自苏联列宁格勒金属加工厂,由于中苏两国气候差异大,受环境影响转轮变形无法安装。如等苏方来厂处理,时间不允许,运回苏联又不可能,怎么办???
        
         电焊班班长杨清林开始琢磨转轮变形原因,他大胆提出,苏方提供的转轮反变形的量有问题,下凹值是控制在2%,但机组改造要求下凹值只有0.99%。由于对钢材性能无法掌握,如果把原焊接口刨开处理,恐怕对转轮可靠性运行有很大影响。经过现场反复分析,杨清林决定对机组进行反变形处理,苏联专家无法接受,因为对这么庞大的圆锥体进行反变形处理,国际上根本没有先例,理论上也没有依据。
        
        经过一再考量分析,杨清林坚持自己的观点,苏方勉强同意可以一试。于是,杨清林调来精兵强将,用烤枪烤、焊条堆焊加热等办法,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反变形处理,效果非常理想,变形的转轮完全符合了工艺设计要求,苏联专家高兴地把杨清林拦腰抱起,就地转了三圈,然后翘起大拇指夸赞说:“中国的焊工是一流的,这种焊法从理论上来说无从参考,但在中国却能实现,真的了不起!”?
        
         改革开放使老企业的设备焕发生机。1996年7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刘家峡水电站时,对刘电技改工作做出指示:“设备老化问题是全国老企业、老电厂普遍存在的问题,刘家峡水电站在设备改造方面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所以设备改造工作不仅要继续搞,而且速度要加快。”朱镕基从刘家峡水电站发现了新生的苗头、可喜的迹象。
        
         40年沧桑巨变,40年春华秋实。刘家峡水电站建成以前,甘肃仅有三个孤立的中小电网。电站建成后,形成了西北陕、甘、宁、青四省(区)电网构架。刘家峡水电站承担着重要的调峰、调频任务,兼具防洪、防凌、灌溉、养殖、航运、工业及城市供水等多种巨大综合水电功能。40年来,累计发电1775.278亿千瓦时,创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26.5901亿元,相当于电站投资的20.09倍。
        
        旧闻重读
        
        经过长时期的地质勘探和比较  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坝坝址已选定
        
         新华社1956年10月7日电? 刘家峡水电站的拦河坝坝址已经选定。为了最后确定刘家峡水电站坝址区,电力工业部和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了刘家峡水电站选坝委员会。他们先后听取了工地负责人的报告,并且请苏联专家们和各部门负责人到现场作了反复的研究比较,最后选定了红柳沟为刘家峡水电站坝址区。
        
        经过长时期的地质勘探,并且同另外几个坝址作了比较,证明红柳沟坝址是较好的一处。红柳沟位于刘家峡下口,水宽四十到六十公尺,两岸是一百一十公尺左右的峭壁,河底及两岸不仅有适宜建筑高坝的地质条件,而且岸上和附近有较宽广的施工场地。
        
        刘家峡水电站的勘测工作,是从1952年开始的。去年,曾经组织了千多名职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钻探和地质勘验工作。选坝委员会对于职工们已经做出的成果,无论在质量方面或数量方面,都表示满意。
        
        刘家峡是黄河中游进行水电工程建设,条件最优越的一个峡谷,是黄河综合利用规划中的第九个阶梯。它距离兰州约五十多公里,年平均流量八百秒公方以上,拦河坝修成后可以使枯水时期的流量由二百八十六秒公方调节为四百七十秒公方,每年可以发电五十亿度。这一巨型水电站建成以后,不仅能供给兰州、西宁等地充足的电力,而且可以减轻兰州以下的水旱灾害,大大增加银川一带的灌溉面积。此外,对于改善航运和水库渔业繁殖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选坝工作的顺利完成,兰(州)刘(家峡)公路也开始施工了。兰(州)刘(家峡)铁路,正在进行勘测,施工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积极筹备中。
        
        时代背景
        
         1952年,毛泽东伫立黄河岸边,望着滚滚河水,立下了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5年7月,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决议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审议通过。
        
        1958年9月27日,静静期盼中的刘家峡谷终于等来了数千的建设大军,一时间开山爆破声震山岳。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于1960年元旦实现大河截流。是年5月1日,主坝开始浇筑混凝土13.4万立方米。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苏关系恶化,1961年工程被迫停建。
        
        1964年,由原水利发电站西北勘测设计院勘测,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现水利部水电工程四局)重新施工修建。
        
        1968年10月下闸蓄水。
        
        1969年4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
        
        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至此,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电站在黄河上游胜利建成。
        
         1968年10月,万人集会庆祝刘家峡水库截流蓄水成功。
        
        
       来源: 国家电网报 2009.9.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