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张博庭:探讨三峡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
2009/9/9 15:32:49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探讨三峡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

 张博庭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评价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我们既不能忘记三峡工程将要发挥出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效果,也不能忽视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的生态保护任务。目前,我们要特别防止因为只注意强调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任务,而忘记了描述它无可取代的生态保护作用。这样的宣传,常常会给人带来一种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好坏如何还是未知数,只不过因为它已经建好了,所以,我们面临的生态保护任务将会很重的错觉。这就好像我们已经成功造好了现代化的飞机,但是,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飞机与牛车的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那么难免会有人埋怨维护保养飞机,将要比喂养牛车麻烦的多、费用也高得多。

  其实,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就是相当于是一架能带动我国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大飞机。所以,我们对它的养护也要需要更科学的态度和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让这架生态文明的大飞机发挥好它的作用。具体说这架飞机的生态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概念:三峡工程最大的、最重要的防洪和水资源调节的生态作用我们不好量化,我们谨以它第二位的发电作用而获得清洁能源的效益来说,每年5000万吨煤炭,永不枯竭。如果需要的话一千年也没问题,这个能源的总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超过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能源的总和。也就是说如果不建三峡仅对我国能源的损失一项,将超过丢掉南海和东海的全部石油和天然气。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探讨和强调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的意义。

  一、全球早就建有二十多座比三峡更大的水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保护作用

  我国的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曾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反对的意见在没有建设之前有人说预言说三峡根本就建不成;建设当中又有人预言说,建成了也是第二个三门峡不可能运行;现在建成之后,尽管当初的各种疑问都已经用事实做出了回答。这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改变了过去对三峡的看法,但是,也还有个别顽固的反对三峡的人士改变了策略,开始用一些根本无法验证的猜测,来质疑我们的三峡工程。

  有的说三峡工程人为地把这么大的水体存在那里,已经改变了川俞的气候。特别是2006年川俞大旱,一些人就说是三峡大坝挡住了太平洋过来的水汽造成了大旱。随后2008年的大水把这种大坝挡住了水汽的说法彻底否定了之后。他们虽然不敢再说是大坝挡住了水汽,但还是有人又说三峡水库造成了气候异常。

  还有一些人说三峡水库存了这么多的水,甚至可能会压弯了地轴,影响地球的正常转动。像这些炒作概念的问题,即使是专业的科学家也比较难以解释清楚。也有人说这么多的水存在水库里,几百亿吨的重量难免会引发特大地震等等、等等。这些危言耸听的宣传几乎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强调现在的三峡大坝刚建成,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还不明显,等到时间一长,一切严重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这种对三峡将来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的宣传,特别能干扰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正确评价。现在,甚至还有人相信三峡大坝早晚都要被炸掉。当然,大多数对于三峡和大型水电没有偏见的公众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不过,面对各种的争论,有一种说法非常有代表性。那就是认为三峡工程刚刚建成,它的到底生态环境影响如何,还需要由以后的实践来证明。

  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因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既然是史无前例,所以其长期运行后的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当然还有待于实践来证明。然而,很多公众至今还不清楚,我们的三峡工程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却不是最大的水库和大坝。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上已经建有了一批比三峡还要大几倍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所以,像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库水电站的生态环境效果到底如何,世界上其实早已经有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的检验。

  最近,为了回答社会公众关于三峡以及一些大型水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疑问,我们开展了一项绿色水电能源特性的专题研究。研究中有一项,我们通过对世界各国大型水电站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发现当前我们一些关于三峡这种特大型水电站的生态环境的过分担心似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世界上已建成的一大批大型水库的历史,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此外,08年3月《科学》杂志网络版《科学特快》上有文章指出: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数亿人面临沿海洪灾的危险。这项新研究显示,过去50年里,新水坝和水库“扣留”了大约1.08万立方千米水,这些水足以让全球海平面提高近30毫米。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上世纪50年代至今修建的数量巨大的水坝和水库,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要大大超过现在的程度。即:大型水库的修建还有助于抵消温室气体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世界已建成的大水库(中国的三峡排在第22位)



注:H发电,I 灌溉 C 防洪 S 供水 N 航运


 
  2005年年底全世界有超过300m以上3座,坝高在200m至300m之间的大坝有52座,坝高在150m至200m的大坝有153座。

  表一是世界上已建成的大型水库水电站的统计表。除了三峡之外这些都是在20多年前就开始建设的工程,其中有不少工程建成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可以说这些大型水库水电站的长期生态环境到底怎么样,都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如果要算水坝高度的话,三峡工程在世界的排名要在第100位以后)。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各方面的有关资料发现,不仅所有的大型水库工程的生态环境情况都非常好,而且,各国人均水库蓄水能力与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也完全都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大型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和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有关这些具体情况我们的研究报告将详细地介绍。

  然而,在全球所有的这些特大型水库中,只有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工程和中国的三峡工程的争议和负面报道比较多。仔细分析这些争议和负面报道也都是有特殊原因的。

  阿斯旺大坝时当时美苏两大阵营政治对立的焦点。苏联人修的大坝,美国人就发动全世界的专家都来挑毛病,造舆论。有些曾经流传非产广泛影响的舆论,仔细推敲起来竟然是非常的可笑。例如,埃及阿斯旺大坝的重要作用分明是减少了洪涝灾害,但却也被说成是没有一年一度的洪水,土地失去了营养物质的补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我到阿斯旺参观的时候,当地村民非常气愤地说我们有毛病啊,愿意让洪水一年淹我们一次。确实,如果这种理由也能够成立,那么我国初期的三门峡工程加剧了渭河的水灾,造成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似乎就应该是成功的生态工程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改造三门峡呢?

  因此,在我国的三峡工程建设前,我国特地派出几批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了解了阿斯旺实际情况之后,发现国际上对阿斯旺大坝造成生态灾难的宣传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世界上还没有发现真正大水水库造成生态灾难的实例。所以,最后国家才决定我们的三峡上马的。

  除了阿斯旺之外,争议较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就是我们的三峡了。必须承认三峡的争论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国内外有一些人对我国的体制和发展不满,所以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政府干的事情都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三峡也刚刚建成,因此,要说很多问题现在还不能得出结论,大多数人都会相信。不过,所有这些三峡可能会有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宣传,都是建立在三峡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水电站的这一概念之上的。如果大家知道了三峡只是发电的装机在世界上最大,在它之前,已经有几十座比三峡大得多的水库已经运行了很多年了。要知道我们所关注的大型水电站的生态环境问题,几乎都是在指大型水库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与电站装机的大小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关于像三峡水库这样的特大型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其实早已经在世界上有了很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即:以往所有的实践的检验都已经证明,全球那些大于三峡的大型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都是利大于弊。

  因此,只要我们不出现重大失误,我们的三峡也不会产生例外。但是,目前社会各界未必了解这些,因此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前天上午,同样在我们科协十一届年会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上,还有代表错误地认为三峡工程加剧了库区的地质灾害。这里我们不妨以目前在社会上最有诱惑力的“三峡加剧了地质滑坡灾害”问题为例,加以具体的说明。

  二、有关三峡工程的地质减灾作用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三峡加剧了地质灾害呢?因为我们知道三峡建设前我们担心和争论的最大问题是泥沙问题和移民问题。现在三峡建成了这两项问题远远没有我们当初所担心的那么严重,相比之下地质灾害问题反倒变得更加突出了。记得去年三峡建成蓄水后社会各界对三峡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非常担心。其中某媒体的“后三峡时代:地质灾害与二次移民”文章,披露了一些三峡蓄水试验后的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

  文章中虽然曾提到,世界著名的水电专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院士说“用工程加固的手段来解决库岸边坡的稳定性,这是世界各地水利工程中普遍采用的办法。”。但是,记者和一些公众似乎对李焯芬的说法或者三峡工程的治理地质灾害的方式和结果还不够满意。所以,他们在忽视了以往三峡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历史之后,还要强调 “对于面积巨大的三峡库区来说,地质灾害不断涌现,工程治理的模式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库区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如果不加说明,很多人不仅会认为三峡工程的建设造成的这些地质灾害的事实已经俱在,而且,文章作者对我们治理三峡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不理解、不满意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事实上这些地质灾害非但不是三峡工程造成的,而且如果我们没有开发建设三峡,即使是采用了长效治理机制,我们也不可能治理好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因为,长江水流巨大的能量每天都还在不断的冲击边坡,切割河谷。随着河床的下切,总会有更多的新滑坡体出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长江三峡地区一直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整个县城毁于滑坡的灾难。解放后三峡库区严重的地质灾害,仍然极大地危害着库区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仅从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如1985年新滩滑坡造成高达70米的过江涌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近百条船只沉没。而我们开发建设三峡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或者说杜绝三峡沿岸的地质灾害。

  要知道,从听天由命根本就无法治理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到能够用工程措施和长效机制治理地质灾害,这个巨大的进步,正是由于我们进行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已经把江水的能量用来发电了,不让再去制造新的滑坡体了。然而,由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因而对于一个巨大的工程而言,即使我们“用工程加固的手段来解决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幻想像裁缝做衣服一样,量体之后衣服就应该一次做好的,处理好所有的地质灾害,是非常天真的。在工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长效治理,才是最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要把这种动态的治理过程视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事实上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家通过不断的追加,目前先后已经投入了120多亿元资金,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仅涉及重庆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3671处,其中673处实施工程治理,482处实施搬迁避让,其余2516个隐患点确定为群测群防或专业监测项目。而且这个动态的治理过程,还将继续下去,治理的资金也还会逐渐地增加。直到把地质灾害的威胁,降到最低的水平。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需要做工程处理,有的则需要避让,还有的需要监测,这些不同的措施难免让一些外行人感觉确实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然而,这正是我们水电工程中因地制宜的治理地质灾害的最科学方法。面对长达600多公里的三峡水库,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的对库岸全线盲目加固。对于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能处理的就治理,不易治理的避让。对于有可能构成威胁,也有可能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采用监测的措施,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再决定处理的方式,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其实这恰恰就是最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

  对于三峡建成后的蓄水初期地质灾害的增加,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具体来说,水库地质灾害发生崩岸滑坡的原因主要是,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对于冲蚀型库岸,水库蓄、泄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边坡的失稳和滑坡的发生。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或者说潜在的滑坡)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如果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可能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容易产生滑坡的现象。例如,最近台湾省的8.8大雨,就造成了很多地质灾害。这些其实都是潜在的滑坡体。
也可以说,如果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具备水库水位变化造成的滑坡的地质条件,说明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地震)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库的建造和蓄水并不是制造出了滑坡,而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一般来说水电工程修建之后,将从三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1、水电开发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2、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3、水库蓄水(试验)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因此,三峡蓄水初期就是对三峡的新库岸进行磨合、释放和再造处理。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地质灾害与人们常规的灾害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蓄水试验期间出现了地质灾害,可以理解成是医学上的免疫反应,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水库的蓄水并不是制造出了新的滑坡,而是,对前面施工阶段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经过几次蓄水、泄水,这些滑坡体都被释放之后,新的库岸肯定会变得更加安全。

  一般来说,水电工程经过上面三个阶段后都会使得库岸变得更加稳定。例如,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沙牌是上世纪末建造在岷江支流上的一个水电站,虽然该电站本身不大,却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坝(132米)。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其上游水库内的边坡与下游天然河道内的自然边坡简直是天壤之别。这充分说明水库修建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蓄水考验之后,其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突然遭遇大暴雨、地震等突发事件之后,就不容易再产生地质灾害,而没有经过水库建设治理和考验的自然边坡,则非常可能在大暴雨或者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产生地质灾害。



地震后沙牌电站上游水库岸坡的照片      地震后沙牌电站下游河道边坡的照片


   
  同样,如果某一地区遭受台湾省的8.8大水那样的袭击,经过免疫的库区一定会比一般没有经过免疫的山区的地质灾害少得多。因为很多潜在的滑坡危险体,已经被释放掉了。

  显而易见,蓄水所引发的滑坡具有“免疫”作用,不过就是我们把未来若干年内,一旦遭遇暴雨、地震可能引发的随机滑坡,尽可能的都提前引发出来。只有这样,未来的三峡水库库岸才会变得更安全、更稳定。就像地震后我们在沙牌水电站所看到的一样。若干年后,一旦遭遇大地震或者特大的暴雨,没有修建三峡前的岸坡可能就会像沙牌的下游一样,惨不忍睹。而修建了三峡之后的库岸,应该与现在的沙牌上游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们知道1985年由暴雨引发的长江新滩滑坡,光船只就沉没了近百条,大家可想而知当时生命财产损失将会有多严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曾经是屡见不鲜的。不过现在我们可以相信在三峡工程经历了几次蓄水、泄水的考验之后,175米高程以下的崩滑体基本上可以绝迹,今后像新滩那样的大滑坡恐怕就难以再出现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修建三峡和初期的蓄水泄水过程中,已经把大部分潜在的滑坡体都释放了。

  特别是初期蓄水过程还是在我们在高度警备和严格监测状态下,往往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滑坡体。这将会大大减轻地质灾害的实际破坏程度,减少未来三峡长期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现在蓄水初期即使三峡库区尽管出现了地质滑坡也不能说就一定是坏事。因为,三峡建成之后,库区周围的经济肯定会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明智的办法当然是让蓄水免疫早一天完成,让新库岸尽快的稳定下来,这样才有利于尽快的恢复三峡库区的建设和长远发展。

  关于水库与地震灾害的问题,以前已经讲得比较多了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便仔细多讲。不过根据我们全球几万座水库的实践经验来看,水库本身不会触发特大地震。目前全球最大的水库地震只有6.5级,超过6级的地震只有4次,超过5级的水库地震也不过20次左右。为什么说水库不会触发出特大地震呢?因为,学界比较公认的水库地震的理由是由于水库水体的渗流降低了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导致地震更容易发生。然而,实际上水库蓄水后向地下渗流的影响深度一定是有限的,特别是地球地层的10到15公里处是一个具有高温高压的脆韧转换带,任何渗流的水都不大可能穿过这个地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在地面十公里以内的区域,又都不大可能积蓄起特大地震的能量。即至全球今还没有发现有8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面10公里以内的。所以说水库蓄水的影响区与特大地震的形成区实际上是不相交的,所以,一般来说水库蓄水绝不会引发特大地震。

  此外,对于我们的人造水库、水坝的抗地震能力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这次汶川发生的特大大地震已经对我们的4种百米以上坝型都进行了考验,表明我们的抗震设计不仅是成功的,而且还有很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大大超过了设计情况,也没有一个出现了大的问题。再加上前面我们应提到世界上已经有几十座比三峡大很多倍的大型水库,有的已经运行的50年以上,至今也都没有造成过什么大的地质灾害。因此,综上所述,我们们可以说实践已经证明从长远来看大型水库不但不会加剧地质灾害,反而会减轻地质灾害。因此,未来的历史也将会证明,我们的三峡也决不会例外。

  十几年后的三峡水库,一定就会就像我们在地震后在沙牌水电站所看到局面的一样。一旦遭遇大地震或者特大的暴雨,没有修建三峡前的岸坡,可能就会像沙牌的下游一样,滑坡、泥石流层出不穷惨不忍睹。而修建了三峡之后的库岸,应该会与现在的沙牌上游一样,具有较强的地质稳定性。

  三、大型水电站的地质减灾作用

  不仅在三峡,其实,所有的大型水库都会具有一定的地质减灾的作用。我们知道地质灾害的产生的机理一方面是地壳的运动导致的变形;另一方面就是河水的冲击不断切割了峡谷,因此周围的边坡不断的产生滑坡,以适应这种地形的变化。特别是在河流的周围所产生的地质灾害,一般都是由后一种原因造成的。显然,我们修建水库对第二类地质灾害的产生一定是一种从灾害根本上成因上的治理。所以,水库建设最终会减少河流沿岸的地质灾害的机理是科学的、结论是明确的。

  实际上我国的地质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根据今年《生命与灾害》杂志上马志飞同志有关文章的总结介绍。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数千甚至上万起滑坡灾害。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共发生滑坡9359起,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52.8%;2006年,全国发生滑坡88523起,远远超过上年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86.1%;2007年,发生滑坡15478起,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61.0%;2008年仅前九个月就发生滑坡11567起,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53.0%。
几年来比较典型的几个滑坡灾害有:2005年的福建建瓯市七星街205国道滑坡,造成8人死亡和1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2006年,湖南省永兴县樟树乡界江村下张家组滑坡,酿成了15人死亡、11人受伤的惨剧,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2007年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苏家河口电站施工工地发生滑坡,造成29人死亡、5人受伤;2008年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龙花石头矿区的滑坡导致9人死亡、2人失踪和1人受伤。

  我国的滑坡数量之多,位居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之首,其发生次数之频繁、分布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真是触目惊心!我们国家每年因滑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灾害的监测和治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对于滑坡灾害的防御仍然不能懈怠。 
 



窑洞扭曲变形,处在跨塌的边缘,已经无法居住


 



房屋变形,墙壁外裂开出巨大缝隙


  
 



除了滑坡,我国泥石流灾害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灾害数百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2005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566 起。其中安徽省全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333起,占2005年全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总数的58.8%。9月1日因台风强降雨造成的浙江文成县石垟乡枫龙村泥石流最为严重,导致7人死亡、4人失踪、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2006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417 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发生在6月25日的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自治乡青山坳村泥石流、7月14日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平川镇骡马堡泥石流、7月14日福建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泥石流、7月15日湖南宜章县瑶岗仙钨矿废石坝泥石流、8月11日浙江庆元县荷地镇石磨下村和坪头村泥石流,因灾死亡和失踪都在10人以上,其直接诱发因素均为强降雨。

  2007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215 起。其中湖南省共发生泥石流灾害548 起,占2007 年全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总数的45.1%。三起因灾死亡和失踪在10人以上的泥石流都发生在四川省,分别是5月20日凉山州雷波县莫红乡千拖村泥石流、5月24日甘孜州九龙县乌拉溪乡河坝村庙子沟泥石流、8月10日雅安市石棉县草科乡田湾河大发水电站泥石流,均为降雨引发。

  2008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443起,其中以发生11月2日的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泥石流最为严重,造成36人死亡、31人失踪、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7188万元!



我们今天开会所在的川俞地区的地质灾害也非常频繁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在全国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的70座城市中,重庆位列第一。重庆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据1999年1月完成的重庆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737处,其中,滑坡500处,崩塌94处,泥石流41处,地面塌陷11处,地裂缝5处;查明危害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灾害287处。

    在重庆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中,崩塌和滑坡的灾害点个数和次数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据1991年10月对全市9区12县的统计,共有较大规模的崩塌199处,滑坡233处。其中,急需治理的崩塌、滑坡共有340多处。仅1993年的前几年,这类地质灾害就造成200多人伤亡,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另据统计,1998年该市共发生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2.99万处。其中,规模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就有1532处。



2007年的整个夏天,暴雨都和重庆地区如影随形


 
 
  2007年7月9日凌晨1时至早上8时,重庆市永川区遭受雷电、暴雨袭击,最高降雨量近100mm。由于降雨时间长、强度大,造成该区部分地区受灾,其中大安、金龙、陈食等镇受灾尤其严重。大安镇道路、居民住房、门面多处积水,最高达60公分,其境内花果山煤矿处发生泥石流,泥沙掩埋了家属区前200平方米的院坝,平均高度达1.2米,片区供电被暂时中断,成渝高速公路47公里处(大安段)处出现滑坡险情造成公路半幅阻断。据初步统计,全区受灾人口63000人,农作物受灾31400余亩、绝收2325亩,耕地毁坏1500亩,经济林木受损3300亩,水产品损失33万公斤,家禽死亡25200只,道路损毁7200米,通讯、电力等线路损坏23400米,水库受损11座,农村危房倒塌330间、损毁4110间,未造成人员伤亡,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8340万元。

  7月17日,南山上的洪水引发的泥石流顺涂山路倾泻而下,给这个小区整整灌进了十几万立方米的污泥,造成了六人死亡的惨剧。

  7月17日和29日,山洪两次袭击了位于歌乐山的渣滓洞遗址,使这一知名“红色景点”遭到毁灭性破坏。原“渣滓洞监狱”的外墙全部倒塌,主要景点刑讯室、女牢房、小碉堡等全部被洪水冲垮,一些室内设备和部分展品“江姐书信”也被泥石流冲走。由于积水过多,白公馆前的停车场出现大面积塌陷,面积超过二三十平方米。

  2008年5月27日20:00,丹巴周边地区下起了暴雨,当地的一名交警曾凯带领20辆大客车组成的车队,护送1000多名受灾群众从丹巴出发向二郎山开进,行驶到丹巴-瓦斯沟一段时,正在前面开路的曾凯听到前方50米处山体有异常响动。并通过车灯,发现有小块的石头从天而降。 

  “可能要出现泥石流了。”曾凯下令车队停止前进,十分钟后,泥石流袭来,像脸盆一样大小的石块从山顶呼啸而下,重重砸在公路上。“倒车!”曾凯跑到车队后面指挥,车队迅速往后倒200米后,刚停在安全地带,泥石流袭来,将刚才车队停车处吞没。

  08年7月23日,甘孜州康定县突降暴雨,造成该县舍联乡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入大渡河导致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当日晚8时,康定县委书记相洛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据最新抢险救灾情况表明,当地的泥石流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编者注:中新网记者24日18:50称搜寻者在大渡河雅安段又发现了一具遇难者遗体)、4人受伤,目前仍有50人失踪和下落不明。

  同年7月25日凌晨5时左右,由于连日大雨冲击,汶川县国道213线都汶路44KM+200处,因山体滑坡造成彻底关大桥桥墩被垮塌的巨石砸断,造成100米左右的桥面坍塌在河道中,到目前为止,7辆汽车受损,12人不同程度受伤,3人死亡,都汶路通行中断。

  2009年6月重庆的五龙山体发生了崩塌,8月初持续的强降雨导致了重庆部分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等的灾害。

  2009年7月14日至17日,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12”汶川地震灾区普降大到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损毁房屋、道路严重,交通一度中断。

  从7月14日晚开始,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接连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境内爆发多处泥石流。洪流将陈家坝乡一分为二,过河便道和原先搭建的5座便桥全部被冲毁,该乡一度有1300人被困。初步统计,本次洪灾共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05亿元。

  7月15日凌晨,绵阳安县遭遇强降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每小时218 毫米。全县6个山区乡镇31个山区村9000余户、30000余人受灾,300余户农房被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所损毁。

  17日,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汗牛乡足木村热希沟发生泥石流,导致美汗公路C标段物资中转站破坏严重,现场5名江西援建施工人员失踪和部分机械设备冲毁。

  特大暴雨所引发的塌方、泥石流,也给正在全面复苏的四川都江堰虹口乡带来了又一次重创。截至7月18日下午6时,全乡失踪2人,损毁农房89间,新形成冲沟19条,10公里道路被泥石流阻断,43公里村级道路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18日至19日凌晨,由于连日暴雨引发山洪,致使汶川地震灾区之一的甘肃陇南市康县二一二国道康县段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塌方,过往近千名民众和约四百辆汽车受阻。 

 



虹口滑坡的大量泥石流冲入河道(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暴雨引发泥石流 都江堰又遭重创(图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7月16日,韩国釜山暴雨引发泥石流,一些车辆被沙石掩埋(图片来源:新华网)



2009年8月6日深夜至7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境内省道306线发生山体垮塌阻断大渡河,目前河水已开始翻越阻塞体,已造成2人死亡。


  
 

  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这些地质灾害中凡是发生在沿江河流域的,几乎都可以在修建水电站之后得到明显的减轻,甚至是根本上的治理、杜绝。

  1、科学建设的水电工程不仅不会制造地质灾害,而且还将减轻地质灾害。水库初期蓄水所引发的滑坡频发,不过就是我们把未来若干年内,遭遇暴雨、地震可能引发的随机滑坡,都提前引发出来的过程。只有这样,未来的水库库岸才会变得更安全、更稳定。

  2、考虑一个工程的边坡稳定,我们决不能忽视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历史背景。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责怪水坝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说法都非常滑稽。没有修建水坝之前,如果地质灾害严重,反对人士就会大谈该地区地质灾害如何如何严重,绝对不能修建水坝(例如,以前说三峡不能建,现在又说怒江不能建,说西南地区不能建)。可是,当水坝建设者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克服了当地的复杂地质条件,治理、减轻了地质灾害,并成功的建设了水坝之后。他们就会立刻摇身一变,把该地区原有的地质环境危险性全都抛开不谈。一旦再发生任何地质灾害,就立刻变成了是修建水坝造成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水库的蓄水试验和新库岸的形成期,更容易成为制造这种误导宣传的借口。因此,解释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后地质灾害的频发,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基础条件和历史因素。

  3、对于具体的水电工程而言,尽管建坝后把河流冲击河谷的动能用来发电,将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水电工程建设当中对危险滑坡体的工程处理措施,可以大大的减少滑坡的危害。但是,由于我们人类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通过工程措施解决所有的地质灾害,所以,水库的蓄水是对前面施工阶段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地质灾害增多的现象,但这个时期绝不会太长久,更不是在增加地质灾害。

  4、从长远来看,和世界上的一切水利水电工程一样,通过长效治理三峡工程的地质减灾作用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