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应"冰火两重天"
截止2013年年底,国内发电装机达到12.57亿千瓦,人均装机0.92千瓦。这个新数字是对之前快报数字12.47亿千瓦进行了修正。
从1882年中国有电力开始,实现第一个1亿千瓦装机花了105年时间,第二个1亿千瓦花了8年,第三个花了5年,第四个用了4年,以后基本上一年一个台阶。电网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年底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155.4万公里,公用变电容量48.3亿千伏安。从结构上主要是配网,110千伏及以下线路占总线路长度的65%,占变电容量的42.5%。
国外配网的比重一般大于主网。我国的电网投资结构是失衡的,配网投入远小于主网。这和国情有关,也和重视程度有关。
无论是电网并网还是发电总装机、全社会用电量、还是水电和新能源,国内电力行业的各项指标陆续成为世界首位。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是5.34亿千瓦时,人均3935千瓦时。
现在国内基本上不缺电,但局部地区受电网制约和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2014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电力富余,与局部供应紧张并存。今年海南和西藏缺电相当严重,而东北有2000多万装机送不出来。
核电和水电是解决能源问题核心
能源发展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既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又和世界的能源技术革命、能源市场和能源地缘政治正发生重大变化密切相关。能源需求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能源绿色转型加快。能源安全问题更显突出。油气对外依存度未来还会提高,对外依存度超过50%是不是意味着能源不安全?什么比例安全还说不好,但进口渠道单一对能源安全很不利。
对电力系统来说,新的一轮风电、太阳能的大发展对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我们把这些能源叫做"优质能源劣质电"。它是环保的低碳的,但是昂贵的,对电力系统是不友好的。用户需要的时候往往发不出来,不想用的时候又很多,所以需要别的调峰电源支撑。
能源发展正在进入生产和消费革命新时期。20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在对电力工业的发展态势和布局带来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但是形势也会发生变化。现在这些地区对煤电是严格控制的,以后是不是就不搞煤电了?新的近零排放电厂出现后,可能煤电又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长期靠行政、计划、考核的手段是不行的。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凡是考核的指标,就很容易出现水分,不考核的,就比较真实。
能源供给革命,关键是核电和水电,这才是解决十年内中国能源问题最核心的东西。水电和核电能够做到全社会成本比较低,能促进经济发展,做到用户可承受,所以在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里,应该优先发展水电,大力发展核电。
大库容量水电站不是越多越好
水电是技术成熟,成本较低的绿色发电,安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都较高,要放在优先开发的战略位置。要提高水电开发程度,向西南水电基地转移,科学处理好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否确保2030年左右基本开发完毕?根据调研,2020年达到3.6亿千瓦(67%)没什么问题,2030年达到4.5-5亿千瓦,开发程度超过80%,除西藏外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
现在水电对生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主要是引水式的发电。就是把一条河流的水拦蓄引水发电后,流入另一条河流,原来河流下游时常干涸。未来应该禁止开发引水式发电。过去的引水式发电,要根据情况逐步解决。此外,现在河流梯级开发立足于全部开发利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对未来水电开发进行规划,大库容量的水电站不是越多越好。大库容电站是需要的,但是对生态影响较大。在一些敏感地区,应该保持若干段生态河流,不再布局水电站,也是应该优先考虑的。比如西藏的水电资源技术储量一亿多千瓦,未来是不是一定开发到100%的程度?可能开发到50%就可以了。
还有经济性的问题,目前水电开发成本已经大幅上升,达到0.4元、0.5元。但相对风电、光伏,水电的经济性还是比较好的,而且水电对电力系统是友好的。要超前谋划水电开发和规划外送通道。战略开发重点在西南水电基地和国际河流。科学规划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和储能设备。
核电也应该两条腿走路
要稳步提高核电比重,加大开工投产规模,2020年应努力超额完成国家规划目标、争取达到7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2.0亿千瓦,最终达到4.0亿千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更重要的是加快体制机制的转型,要从顶层重新设计。比如,安全唯一化、投资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技术设计集团化、制造市场化、施工社会化、核燃料循环一体化等。现在的体制要想实现前面的目标很困难。
要规划建设"东部核电带"。尽快启动东部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中部地区布局建设核电。此外要高度关注核电的小型化,小型核电可以建设在负荷中心,实现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核电也应该两条腿走路,大型化和小型化并举。
风电和太阳能要控制节奏,优化布局中东部
风电、光伏是战略选择,对能源供应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有个过程,也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和承受力,需要综合判断。
风电和太阳能要控制节奏,特别是海上风电。
对于太阳能发电,光热路线更有优势。"三北"和西藏地区的集中式开发要优先发展光热。因为光热发电是有调节性能的。光伏发电除了额外增加储能,不能满足系统需要。而且"三北"地区,特别是西藏,非常适合开发光热发电。
为什么要坚持分散与集中开发相结合?西北地区风电度电补贴大都超过0.2元/千瓦时,中东部地区度电补贴在0.09-0.17元之间,明显低于西北部地区。不同度电补贴水平,导致社会资金更多流向三北基地,加剧了国家财政补贴困难,又因外送通道能力导致弃风。分散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减少电网投资能同步,就近上网易消纳。
风电未来还是要尽可能布局在中东部,不够的再布局西部,这是最经济的方式。光伏发电采取了这个策略,但也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2020年的目标是风电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7000万千瓦。2030年目标是,风电3.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亿千瓦。未来太阳能发电的最终规模可能要大于风电规模。
新能源发电要"五能"
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发电,分散和集中开发相结合,提高新能源发电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切实提高新能源发电发展质量,要实现"五能":
1财政能支撑:开发目标能得到国家财政可持续补贴。2011年以及以前还有几十亿的补贴资金没有到位。
2电价能承受:实现开发目标所需的电价上调幅度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所承受。
3系统能消纳: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近中期以分散为主。特别是东北地区,2015年前严控所有电源项目核准开工,消纳现有发电能力。
4成本能下降:要加快降低建设成本,逐步减少财政补贴,提高竞争力。
5技术能自主:打造有国际竞争力清洁能源发电装备产业。
天然气发电要以分布式为主
天然气发电清洁,但是太贵,所以应该以分布式为主,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天然气纯发电项目。分布式的优点是能效大幅提高,经济性好。由于分布式的利用效率高,即使装备价格比较高,综合起来,比大型化的要便宜。更重要的是,分布式是和用户直接挂钩的,适合与商业电价比较,这样就有价格优势了。另外也要有序发展大型的调峰机组。
考虑到天然气发电的环保价值,每度电增加0.17元。目前天然气发电成本远远高于煤电,也高于风电,甚至高于"三北"地区送过来的风电。现在天然气发电的大致价格在每度电0.9元左右,存量气的价格会低一些,但是存量气明年价格也要调整到位。现行价格体系下,相对燃煤机组发电,2020年天然气发电规模达到1亿千瓦时需要补贴760-880亿元。目前天然气发电的补贴主要以地方负担为主。天然气发电规模要与各省区财政补贴能力直接挂钩。要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天然气发电价格补贴政策,由各地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电网需要支撑电源,煤电要适度发展
未来如果没有重大的能源技术革命,煤电的基础作用还是存在的。
煤电要着力于"三提高":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提高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程度。结合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实现输煤输电并举。提高煤电准入标准,首先是提高能效标准,要求新建机组煤耗低于300克。还要提高排放标准。解决同等的排放量问题,近中期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散直接燃烧的煤炭上,投入是最低的,代价主要在于政策执行的难度,加上对现有居民的补贴。
从长远来讲,煤电需要推行近零排放。未来环保技术成熟后,成本会降低。东部地区的三个主要经济带,以后是否还需要发展煤电?现在是禁止或严格控制新建的,除非等容量替代。我的观点是,未来需要适度发展煤电。电网需要支撑电源,但规模要严格控制。
各地不应盲目"煤改气"。煤改气后,大幅度提高了电价水平,地方财政负担很重,也增加了市民负担。而且现有的煤电技术,完全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负荷比较平稳的供热机组,如果用近零排放技术改造,每度电成本只增加0.015-0.02元,比煤改气一度电增加0.25-0.3元,要经济的多。
要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
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电力工业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旧常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持续高速,高储蓄-高投资驱动,人口红利巨大,对房地产的依赖,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等。这种形态是难以为继的。人口老龄化,被抚养人口上升,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从资本投入看,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随着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拉近,技术继续进步变得缓慢,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短时间难以大幅提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重要因素。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能源技术革命。他认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大基础。《经济学人》2012年4月21日的封面文章,强调数字化制造和新材料的应用。此外就是德国政府发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看,不仅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也包括数字化制造和新材料,是综合性的概念。比如3D打印技术,一方面使得依靠人力大大减少,而且是节能的,节约材料的。不仅是生产方式大变革,也是组织形态的变革。这种变化就会影响各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和地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很有可能在制造业中再度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制造业可能会丧失优势。
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关系的另外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制造业的回归和全球经济再平衡。这对中国经济影响非常大,也是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认识到长期以来的外包政策和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重大影响,呼吁重新回归制造业。全球经济再平衡,也意味着对之前经济失衡发展的矫正。而且制造业的回归也促进再平衡的加快,也意味着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这是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不少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直接切换到4%左右。中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国土面积大,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有非常大的纵深,可以容纳经济转型,所以经济增速下降比较慢。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结构要优化,要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成为主体。消费需求成为需求主体。新常态下,服务业比重上升是长期趋势。这种情况下,传统产业要经历痛苦的过程。结构调整在所难免。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从发展动力来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是长期过程,要不断创新。新常态的第四个特征是,过去在高速增长期掩盖的潜在风险,到这个阶段逐步显现。
电力工业六个大势
大势1:能源发展以电力为中心越来越彰显。以前一直说,能源发展是以煤炭为基础,那时大家对以电力为中心还有异议,但是今天这种共识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转换为电能是清洁能源开发的基本形态。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有效推进节能减排。比如,以电代油。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是提升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举措。
大势2:用电需求增速进入"换挡期"。"十五"、"十一五"时期是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用电增长很快。但2014年形势不太乐观,8月份估计是负增长。(这个预言已经证实,9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502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5%。)"十二五"用电增速是7%左右,"十三五"期间会下降到5-6%之间,到2020-2030年会变成3-4%。2030之后,我们判断是个饱和的拐点,全国用电基本进入饱和期,用电量增长在1%左右,甚至更低。这和经济发展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六大区域的增长形态不一样。比如,东北的用电增长速度一直很慢,到2020年以后,有可能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会逐步下降。东部从2005年左右开始,无论经济还是用电,都进入拐点。西部开发经过五年的培育期,2005年后开始发力,西部是用电增长的领头羊。
大势3:电力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加快。去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占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电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上升到75%。但这么快这么大比例对不对,需要打个问号。2030年后全国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新增电力需求全部由非化石能源发电或天然气发电满足。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达到62%,发电量比重超过60%。煤电还是基础,装机占30%多。这是比较中庸的预测,也有更激进的观点。
大势4:电力空间布局调整加快。这种调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最近几年在加速。大型电源布局从东部、中部加快向西部、北部转移。西部装机比重2013年达到33.5%,而用电比重仅占25.5%。常规水电,基本转移到西南、西北水电基地。煤电,向西部、北部煤炭基地转移。核电从沿海向内陆辐射等。
大势5:电力发展形态调整加快。在发展态势上,集中和分散结合,大中小结合。大的是好的,传统能源发电继续沿着大型化、基地化发展,能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经济性。小的是美的,客观需要和出现了小型化、分散化、分布式发展形态,同样更能提高转换效率、经济性和安全性。未来"大的"数量少但规模大,"小的"数量巨大但规模小,更多是双向流动,对电力系统影响大,客观上需要智能电网。
大势6:互联互动加深,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出现。用户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需求逐渐明显。从电力系统到用户的单向流动到双向乃至多向流动。用户侧引入竞争,大用户直购电到用户选择权。个性化需求驱动产生商业新模式和新型运营商。比如,电动汽车、储能、分布式能源、微网、非电需求……未来会出现家庭分布式储能,解决了用户的权利问题。
发展智能电网成为必然:只有科学有序的推进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力系统与广大用户的互联互动,才能为新型商业模式提供基础平台。没有智能电网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如果再大规模发展,现有的配网是难以承受的。
"推动制度创新,对现实的中国在新的时期,是极其重要的。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当体制机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并且逐渐加剧的时候,不改革不行了。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