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历经20年建设,三峡工程迎来了"弱冠之年",也迎来了"成人礼"。
100年前,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提出;70年前实施三峡工程计划的筹备工作启动;55年前兴建三峡工程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20年前,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1年前开始蓄水发电;2年期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投产;今年,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开始部署安排,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的"成人礼"。
从论证到建设,三峡工程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关注,当前亦是如此。竣工验收消息一经传出,三峡工程便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提出问题、疑虑者不少,给予解释、反驳者亦不少,地震、灾害、生态环境、工农业、人文、景观等都成为争论焦点。一时间,看法相左、观点碰撞都纷纷见诸报端。从10多年前开始蓄水发电,到经历了6年时间的试验性蓄水运行,三峡工程在此期间的运行情况到底如何?各方争论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国外类似工程建设开发经验又有何启示?本报对这一系列问题予以整理,以便阅读。
三峡三大功能的真相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长江和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工程的建设及运行,一直以来备受全社会关注。那当前的三峡工程情况到底如何?
两次经历7万立方/秒洪峰
2013年12月29日,三峡集团公开发布《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以下简称《运行实录》),以便公众全面准确了解三峡工程运行的实际情况。其中记录了三峡工程自2003年以来的围堰发电期、初期蓄水和175米试验性蓄水十年期间工程及水库运行实况,主要包括三峡枢纽建筑物、水库运行、发电、航运及生态环保等方面内容。
三峡集团官方资料显示,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类似于1870年曾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并可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条件。
那么三峡工程的防洪表现到底如何?
在防洪方面,汛期调度情况显示,2008年汛期,三峡水库具备正常运行期防洪能力;之前,三峡水库在2004年和2007年汛期进行了防洪运用;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对7次洪水过程进行了防洪运用。其中,55000m3/s以上的洪水次数为3次,最大洪峰流量70000m3/s,最大削峰30000m3/s;2012年汛期,三峡水库对4次大于50000m3/s以上的洪水过程进行了防洪运用,最大洪峰流量为71200m3/s,是三峡成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三峡水库最大削峰28200m3/s,削峰率达40%,通过三峡水库拦洪错峰的作用,控制最大出库流量不超过45000m3/s,避免了荆南四河超过保证水位,控制下游沙市站水位未超过警戒水位,城陵矶站水位未超过保证水位,保证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已全面发挥。其中,2010年和2012年汛期,三峡工程先后两次经受了入库流量超过每秒7万立方米最大洪峰考验,有效拦洪削峰,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否则,势必会出现中下游全线超警戒水位,百万军民上堤上坝抢险,不可避免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从2003年到2013年,三峡工程运行十年间,累计拦蓄洪水872亿立方米,防洪减灾效益巨大。
清洁发电替代标煤2.55亿吨
《运行实录》显示,三峡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 年最大发电量可超过1000亿千瓦时,是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为华中、华东和南方等十省市(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广东、重庆等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在电网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峡电站机组众多,从首台到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前后经历了9年时间。2003年7月,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5年9月,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提前一年全部投产发电;2006年10月,三峡工程成功蓄水至156米,左岸电站首次实现980万千瓦满负荷稳定运行;2007年6月,三峡右岸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8年10月,右岸电站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全部投产发电;2011年5月,三峡地下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2年7月,随着三峡地下电站27号机组的交接投运,三峡电站3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7460多亿千瓦时,按全国火电平均单位煤耗计算,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相当于替代标准燃煤2.55亿吨,可减少5.68亿吨二氧化碳、698万吨二氧化硫及334万吨二氧化氮排放,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被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列为世界十大再生能源工程。
11年间船闸通过货物7亿吨
三峡船闸2003年6月18日向社会船舶开放。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航运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三峡通过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远远超出蓄水前的1800万吨。
《运行实录》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大力促进了长江中上游航运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蓄水后,上游江面明显变宽,水深大幅增加,消除了坝址至重庆间139处滩险、46处单行控制河段和25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重庆至宜昌航道维护水深从2.9米提高到3.5-4.5米,航行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3000-5000吨级,长江干流宜昌至重庆660千米河段的航道等级从三级升级为一级,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
(2)葛洲坝枯水期出库最小通航流量由2700m3/s提高到5500m3/s以上,比天然情况下增加2000-2500m3/s,葛洲坝下游最低通航水位提高到39m。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达到了3.2米,比蓄水前提高了0.3米。
(3)试验性蓄水以来,由于库区水流流速减缓、流态稳定、比降减小,船舶载运能力明显提高,油耗明显下降。据测算,库区船舶单位千瓦拖带能力由建库前的1.5吨提高到蓄水后的4-7吨,每千吨公里的平均油耗由蓄水前的7.6千克下降到2012年的2.3千克,宜渝航线单位运输成本下降了37%左右。
(4)由于水库蓄水、地区经济发展、水运优势发挥等原因,库区船舶的标准化、大型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水库蓄水156米水位后,库区已经出现了7000吨级货船,10000吨级船队和6000吨级自航船已经可从宜昌直达重庆港。
(5)由于蓄水后水位明显升高,三峡库区大部分码头作业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一批现代化的新码头陆续兴建,改善了库区港口货物运转环境,为构建现代化的库区水运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2012年期间通过三峡船闸货运量5.5亿吨,加上翻坝转运货物,通过三峡枢纽货运总量达6.5 亿吨。目前,三峡船闸连续安全高效运行11年,通过货物总量约7亿吨。
此外,每年枯水季节,三峡工程可对下游进行200多亿立方米的补水;蓄水以来,三峡工程累计为下游航运补水约932亿立方米,有效保证了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及航运补水需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也为三峡工程的运行调度积累了经验。
三峡工程怎么验收?
据新华社 6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委员会主任汪洋主持召开验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安排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
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专家组组长陈厚群院士表示,三峡工程是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切实保证其安全、科学、持续运行,国务院三峡建委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安排了6年时间进行试验性蓄水运行,以检验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已顺利通过了几年来运行实践的检验。监测表明,各项指标均在设计或预测范围之内,库区地质总体安全稳定,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三峡工程质量、功能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检验,验收的各项准备已经就绪。
陈厚群说,今年6月底前,验收委员会完成组织机构的设立和验收大纲的审定。2015年6月底前,中国工程院提交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2015年第四季度,完成各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并形成整体竣工验收报告。2016年第一季度,将召开验收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作出整体竣工验收结论,提请国务院三峡建委全体会议审议并报国务院审批。
三峡饱受争议
三峡工程在很好实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争议。有的争议已长期存在,有的则是新近出现的。其中,三峡工程引发地质灾害、鱼类保护、富营养化等问题历来都是大家争论的主要问题,莫衷一是;而三峡船闸设计的通航规模提前19年达到"饱和",船闸运力遭遇"瓶颈",则是三峡工程面临的新问题。
地质灾害频发谁惹得祸?
据《东方早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日前表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后果很多,其中便包括地质灾害:全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坍塌。他说:"175米试验以来,全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200余起,塌岸百余处,不稳定库岸30公里,涌浪开始出现。库区22个区县地质灾害隐患点9324处,修建前为5512处,2003年蓄水后新增3812处。"
对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表达了不同看法,并撰文表示,"水电站水库建成蓄水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他说,当一座水库新建成蓄水以后,水位的上升对原有的山体边坡产生了侵蚀的作用。边坡被水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当水库突然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时,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的压力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不稳定的边坡失稳,产生滑坡。
"不过,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所以,现代水库的建造和初期蓄水所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非但不是水库制造出了滑坡,而且还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张博庭认为,即使我们不修建水库,这个潜在的滑坡体也总有一天会爆发。"这种在水库蓄水的初期,通过严密的监测,让潜在的滑坡体在不长的时间内都释放出来的减灾方式,可以被看成是水电建设的减灾'免疫'。"
据张博庭介绍,经过"免疫"考验后,水库库岸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仅十几公里的坝高132米的沙牌水电站,大坝后的水库库岸,完好无损,而大坝前的自然边坡,滑坡、崩岸的现象则非常严重,惨不忍睹。这就是因为水电站建成以后,水库多次蓄水,已经把那里潜在的地质滑坡体都释放掉了。即使再遇到大地震或者大暴雨,也很少有滑坡的可能。"可见,水电建设的最佳地质减灾效果,一般会出现在水库建成蓄水几年之后,并且将能长期的发挥作用。"
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表示,"三峡库区经过多年治理,与蓄水前相比,险情险段数量骤减,因涉水部分引发的地质问题,其规模和程度均小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灾害,并且没有一处因为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
据郑守仁介绍,2013年,中国工程院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2008年至2012年5年试验性蓄水阶段进行科学评估,评估报告指出,蓄水期间水库地震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均小于初步设计论证报告中的预测值;地震发生主要地段与初步设计中预测的位置基本一致;三峡水库地震的总体趋势渐趋平缓,不会出现超过论证期间预测的震级。
珍稀鱼类面临灭绝?
另外,陈国阶表示,三峡工程的影响还包括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他说,库区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天然产卵场之一,原有11个产卵场,以忠县产卵场最大,蓄水后被破坏;白甲鱼、中华倒刺口、岩原鲤在渔获物种比例减少;三峡库区分布41种鱼类,其中2/5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到极大的危害;铜鱼资源因不适应静水生态,资源明显下降;白鳍豚几乎灭绝,白鲟、中华鲟、达氏鲟、江豚、胭脂鱼等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对此,郑守仁与张博庭均认为,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尽可能消除的。据介绍,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工程,建设了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与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实施了中华鲟、胭脂鱼、达氏鲟等珍稀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对长江珍稀和经济鱼类资源的增殖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我们发现四大家鱼鱼苗量急剧减少的情况,早就出现在三峡大坝蓄水的2003年之前。这时候,三峡大坝还没有截流,三峡水库也还没有出现,但是四大家鱼和鱼苗的大幅度减少却已经出现了。"张博庭说,监测到的鱼苗数量从1997年35亿尾,骤降到2003年的4.06亿。三峡蓄水后的初期,鱼苗数量确实继续急剧下降,到2009年时只有0.42亿了。"但是,通过采取生态调度措施,到2013年四大家鱼鱼苗的数量已经完全恢复到了2003年三峡蓄水时的4.06亿尾的水平。"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由大坝阻隔和水库蓄水对四大家鱼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被抵消。"张博庭说,但是,在三峡蓄水之前,由长期的水污染和过度捕捞造成的问题,目前还不可能得到解决。
"一条健康的河流"
另据陈国阶介绍,三峡工程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后果之一便是库区水污染加重。"城镇岸边污染带、港口、河湾、坝前、支流(如香溪河等)、底泥(汞污染)等污染更突岀。库区分布有重庆长寿化工园区、万州盐化工基地、涪陵化工基地(天然气)、兴山化工总厂(黄磷、工业磷酸、二聚磷酸钠)对库区水质构成巨大威胁;调查的23条支流中,半数以上出现水华,这是河流变成湖泊型水库之后富营养化的表现。三峡库区水质改善与库区产业发展将长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他说。
对于富营养化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在接受《中国电力报》采访时表示:"长江上游支流出现富营养化的问题核心不在于三峡工程,而在于我们国家对污染防治的制度约束不够。"他说,在国外,支流水污染不达标是不能进入主河道的,而我们对上游支流水污染的控制显然做得不够好。同时还因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没跟上,才会导致富营养化问题。"很多人把江河的污染归到水电开发上是不对的。"
据郑守仁介绍,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建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库区地方政府认真落实1992年经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确定的各项生态环境措施。"国家相关部门监测资料表明,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Ⅱ、Ⅲ类水平;入库泥沙量明显下降,低于预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库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未超出论证的预测范围。"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认为,各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大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这些河湖都是跨地区或跨国的,流域面积大,人口多;二是水资源及其他经济资源都非常丰富;三是这些河湖的流域地区都是重要的农业或工业基地,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四是这些河湖都经历过水污染,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经过长期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例如,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全长为6262公里,列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和支流,流经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2个省,流域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发和治理,密西西比河水系已经发展成为集航运、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娱乐、环保于一体的综合利用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