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改革之年:能源发展瞭望
2014/5/23 14:54:50    新闻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专业观点:

"认识的转变直接决定能源变革走向"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谈能源发展战略

人物简介:任东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曾参加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管理工作;参加中国—丹麦CDM省级能力建设合作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先后参加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若干问题、国家能源基地发展战略、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等50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记者:近年来,"十二五"规划纲要、十八大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变革。如何理解能源变革的内涵?

任东明:新一轮能源变革的目标是以新能源(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逐步代替化石能源。有的学者认为,能源生产方式变革的要义,是坚持和加快一次能源向低碳转型,加速提高核能、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等清洁、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能源消费方式变革的要义,是摒弃传统的粗犷能源利用模式,采取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科学用能"模式。还有的学者认为,能源变革的基本内涵,即新的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形成能源互联网,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可以说,这些有关能源变革的解读为我们正确理解能源变革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记者:如何定义"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它的详细内涵应该是什么?

任东明:必须存在根本性变化,不然就称不上变革。我认为,能源变革是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变革,其主要途径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能源科技创新、能源管理机制创新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革新。

具体来说,能源科技的根本性变革表现为能源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和突破,这些创新和突破将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奠定科技基础。

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表现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能源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表现为,现有能源管理体制逐步为有利于非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新型能源管理体制所替代。人们对能源生产和消费认识的根本变革表现为,人们的发展观念、生产观念、消费观念均发生明显改变,对能源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本身,而是将能源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将能源的清洁化和无碳化作为人的自觉追求。

记者:这几方面中,哪一点您认为是最重要的?

任东明: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它是能源变革的思想基础,直接决定能源变革的走向。

记者:与之前相比,新一轮能源变革有什么特点?

任东明:绿色、低碳、可再生是新一轮能源变革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从这一角度来看,新一轮能源变革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性。而之前发生的能源革命,更多体现了一种"自然"发生的特点,人们对能源革命的方向和后果更多是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和自觉选择性。

此外,与先前发生的能源革命相比,新一轮能源变革从开始就带有全球性。回顾能源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出,能源革命往往最初都发生在某个国家,最后才逐渐扩展到世界的其他区域。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整个影响的轨迹是从英国到欧洲,之后再扩展到美国。新一轮能源变革却不同于以往,由于其重要内容是低碳产业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而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都是世界性问题,绝不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做到的。国家与国家之间互为发展条件,相互之间的竞争、交融、碰撞以及国力的此消彼长都是影响全球能源形势发生变化的动力。

记者:在您看来,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

任东明:我觉得目前对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的认识还不一致。十八大之后,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纷纷表达了对能源变革的见解,有的认为其主要是指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的认为还应包括能源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有的认为变革应是一种比较彻底、激烈的变化;有的认为变革的内涵仅是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等。

在我看来,推动低碳、绿色和可再生为特征的能源变革是一个渐进的,逐渐深化的过程,只能从依靠量变的积累来逐步发生革命性的质变。

记者:此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任东明:能源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是深层次原因。这包括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尚待理顺以及能源价格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

记者:您认为应该规划怎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任东明:与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不同,能源革命是一个渐进式变化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生转变的,而是逐步由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最终彻底实现能源的无碳化。其实它现在就已经在发生,但只有当它达到某阶段出现某一个量变的时候,大家才能够意识到变化。比如现在大家说的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目标,从技术、制度、人们认识等角度上肯定将会出现一个明显变化。定量来说,到那个时候煤炭使用量肯定会比现在大规模减少,可再生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将大幅提升,人们的用能方式和节能减排的技术也将会有实质性提高。

每个国家的经济现状、技术条件、资源禀赋等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国家能源变革的规划路线图也不一样。到205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即使达不到像丹麦100%的来自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够达到60%或者80%,这样比现在的状况也是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认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记者:在形成我国能源变革具体战略之前,国际能源变革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任东明:我们刚刚完成的一个课题叫做《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报告里面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定义、特征、推动的途径以及相关技术都有相关阐释。该报告目前还处于内部研究阶段,之后将会公开。

此外,我现在比较关注丹麦、德国、美国在能源转型期间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国以"能源独立"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战略、欧盟以低碳化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战略以及日本以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战略。

此外我国法律刚性不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条款制定之后,就算执行主体没有完成也没有人去追究。

现在到2050年还有30多年的时间,未来会如何其实没有人能预测,特别是技术领域的突破和进步是人类无法预估到的。回顾过去许多单位对煤炭消费总量的预测,可以说没有谁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我们现在只能依靠情景分析的方式去做一些判断,比如,到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需要达到80%,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做什么;假设到时候想要煤炭完全退出,那我们现在又该做什么。 (摘编自《中国电力报》)

 

深度观察:

顺应世界能源变革新趋向 抢占能源发展制高点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出现新的转折。正在开启的"德班平台"谈判,旨在2015年底最终就全球2020年后适用所有国家加强减排力度的制度框架达成协议。与此同时,我国国内也面临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制约使当前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与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政策措施上高度一致,具有广泛的协同效应。我国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将迎来新的形势。

大国能源新战略:节能与发展低碳能源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日益紧迫。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全球碳排放应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2030年比2010年下降15%~40%。然而,按目前趋势,全球碳排放到2030年仍将增长30%左右。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潮流下,大国能源战略也出现新的动向。

其一,更加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把节能放在比开发更为优先的地位,视其为"第一大能源"。而且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制定越来越高的能效标准。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总需求量已经越过峰值并不断下降,而经济仍在增长。

其二,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等低碳能源,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全球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2012年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为19%,远高于全球能源总消费量2.0%的增速。2012年与2007年相比,OECD国家能源总消费量减少4.1%,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减少12.5%和9.0%,而可再生能源则增长92%。美国由于页岩气开发技术突破,2007~2012年天然气产量增长25%,相应煤炭消费量下降23.6%,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下降了11.2%。英、法、德等欧盟主要成员国都制定了2050年电力80%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当前世界范围内,已出现由以化石能源为支撑的高碳能源体系,逐步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过渡的趋向。

在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下,我国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参与竞争,实现发展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在全球低碳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和引导地位。我国要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大、有利于企业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分摊研发成本的优势,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强化产出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明显,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我国当前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20%,2007~2012年期间的增长量则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47.8%,其中煤炭消费增长量占世界增长量的57%,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占世界增长量的60%以上。煤炭产量过快增长,远超出科学产能的供应能力,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也造成矿难频发、水资源污染破坏、采空区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增加,2012年已分别达58%和29%,能源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过快增长的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面积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既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永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战略选择。

能源发展战略要改变单纯保障供给的传统思路,须同时调控和引导需求,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的产出效益。"十二五"期间已制定单位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下降16%和17%的约束性目标,"十三五"要同时实现能源消费总量(主要是煤炭)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过快增长。这样,到2020年,我国可超额完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所承诺的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达到45%~50%。

我国应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比例达15%的目标,其供应量将超过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日本的能源总消费量。到2030年,这一比例可达到或接近25%,届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发展规模和年新增容量均将居世界前列。同时,应加快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应用,促进能源体系的低碳化转型。

在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下,我国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参与竞争,实现发展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在全球低碳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和引导地位。我国要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大、有利于企业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分摊研发成本的优势,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摘编)

 

 

动态进展:

能源监管行动五年计划出台 确保放权与监管齐头并进 调控和监管同步加强

近日,国家能源局制定印发《能源监管行动计划(2014-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能源监管的目标、重点任务和相关措施,确保放权与监管齐头并进,调控和监管同步加强,服务能源行业科学发展。

《计划》指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透明高效的能源监管体系,保障国家能源政策规划有效执行,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建设,逐步规范能源市场秩序,促进能源垄断环节公平公开,实现能源投资环境日趋良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能源行业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

《计划》明确,国家能源局将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监管能源政策和规划、项目落实情况;二是加强能源市场秩序监管;三是突出能源垄断环节监管;四是强化安全监管和能源供应保障;五是深化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监管;六是加强能源服务民生和普遍服务监管。特别是将加强对能源政策、规划、计划和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管,开展能源政策法规执行情况专项调研或检查,对国家能源规划、计划执行情况定期开展综合性评价,加强能源项目的全过程监管,防止"未批先建"、"已核未建"和"批建不一"等现象,保障能源项目建设规范有序。

《计划》提出,将采取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相关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监管手段创新,规范工作流程,强化监管成果运用;二是提升监管信息化能力,建立专业的监管信息系统,加强监管信息公开;三是推进能源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闭环监管工作机制;四是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目标管控,确保目标和任务有效落实。 (来源:国家能源局网站)

 

 

专家解读:

用电数据表明:经济增长有压力 结构调整见成效

国家能源局5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3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专家表示,用电量的增速回落一方面显示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同时也凸显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成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用电量与经济增长同步是正常的。4月份用电量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也比全年7.5%的GDP增长目标低近3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据介绍,当前中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40%左右。这其中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量消费又占到工业用电量消费的一半左右,用电量的波动跟这些行业的生产形势有很大关系。

国家能源局统计,4月,中国第二产业用电量3265亿千瓦时,增长4%,比一季度放缓1.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用电量2641亿千瓦时,增长3.7%,比一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7%,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比1至2月份高0.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平均增速持平。这也与第二产业用电量变化相同。同时,4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速尤其重工业用电量增速出现回落。

专家表示,尽管用电量增速总体回落,在用电结构上还是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凸显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内需贡献继续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

表现在用电量上,1至4月,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2116亿千瓦时,增长6.5%,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378亿千瓦时,增长6.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改革之年:能源发展瞭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