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者:三峡 发布时间:2013-06-14
一条跌宕的大江,夹裹着无尽的金沙、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从雪域高原一路奔腾东来,在经历千年万里的时空变幻之后,流进了公元21世纪,也迎来了她生命的转折点。
这条江河名叫金沙江,这个地名叫向家坝。
2006年11月26日,世界的眼光注目于宜宾市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屏山县。
这一天,我国第三大水电站在屏山县以东不到1公里的向家坝开工建设,屏山由此成为向家坝电站四川库区最大的移民工作重点县。
2012年6月底,5.8万屏山人基本完成了历史性的大迁徙,县城从金沙江岸迁到岷江之滨,坐落于一个过去叫新发乡的地方。
6年的时间,5.8万人的大迁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并不多见。
15个月的调查统计
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复核是移民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移民安置规划和搬迁补偿补助的重要依据,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移民工作的全局。
按照规划的蓝图,2007年4月起,一场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智的“实调”攻坚战相继展开,由1800名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分赴381米水位线下的城镇、乡村以及厂矿企业,在8个移民乡镇的85个村、292个组展开调查统计工作。
为了减少阻力,推进工作,县上千方百计安排了200余万元资金化解库区公路征地、林木补偿、企业破产等一系列突出遗留问题,最大限度地缓解历史遗留问题对实调工作的干扰。
2008年6月,历时15个月的实调工作告捷,翔实的移民人口和移民实物指标汇总到了一起。一组组庞大而精确的数字,为制定移民政策和实施移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屏山的实调工作创下了 “在四川同类库区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实调工作最平稳、在四川同类库区中实调成果获几方最满意认同、在屏山历史上单项工作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好”的全省“三个之最。
200天的围堰大奋战
2008年12月28日,经过两年的建设,向家坝电站二期围堰成功截流合龙,屏山也进入了围堰截流度汛保障大决战和移民攻坚克难倒计时的关键期。
围堰移民工作是向家坝电站移民工作中一项特殊时期、特殊条件和特殊环境下面临的特殊任务。
屏山要在2009年6月汛期来临前,在半年时间内解决库区围堰淹没线下1.5万多移民群众特殊保障措施。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200天艰苦奋战,在金沙江汛期到来之前,建成了10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100余个功能恢复及“保通”工程项目,完成了1.5万人、1078户个体工商户、929户城集镇门面户、51家企业的过渡搬迁、应急搬迁等特殊保障措施,创造了全国水电上万移民平稳过渡安置的历史记录。
194份“责任书”
2010年6月4日上午,位于屏山县新发乡丁发村的新县城建设工地,阳光灿烂、鼓乐喧天,一派盛大而热烈的喜庆气氛。新县城首期8000平方米移民安置房建设工程开工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标志着新县城建设从这一天开始全面展开。
同年10月10日,书楼集镇5.6万平方米移民安置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新集镇建设全面展开。
2011年8月20日,书楼镇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全县4个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大战当前,县委县政府科学统筹,将原城集镇迁建指挥部调整为县城、集镇、农村3个移民迁建安置指挥部,建立了快速的工作推进机制。书记、县长统筹工作并分别牵头县城、集镇迁建,对2012年5月底前必须完成的194个项目倒排工期,明确责任领导,签订“责任书”,实行督查问责,将领导干部职责落实到任务终端,并抽调510名干部充实移民迁建工程一线。
从2012年第一天起,屏山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移民统筹战、时间战、空间战。始终坚持质量为先、安全为重、速度为上。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按期完成移民安置房、学校、医院、市场、道路、水、电、气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按期完成库区公路及电力、广电、通信等专项设施建设;平稳完成4万余城集镇移民及1.6万余农村移民搬迁安置,确保电站如期蓄水发电。
与建设任务同样艰巨的,是移民搬迁安置,这也是屏山移民迁建战略的一场重点战役。
此前,从2011年9月9日开始,屏山就采取电脑摇号的方式,对移民安置房进行了公开、公平、随机的分配,为搬迁安置工作做好了准备。
2012年5月16日,老县城近500户移民集中搬迁入住新县城,县城移民搬迁进入高潮。6月30日,县城和集镇大搬迁基本结束。
今天,放眼屏山,一座规模成倍扩大、综合功能跨越升级的新县城和5个独具特色的新集镇已经在岷江之滨、金江之畔拔地而起。
(本文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提供)